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三章 入营收降将,出策觅良方上(第2 / 2页)

唉!惭愧啊惭愧!

2人深深1揖。

“我等之于主公,譬如烛光之于皓月也!请主公恕罪!”

赵旻哈哈1笑,扶起2人。

“2位言重。旻愚人千虑,偶有所得也。”

另1边,4子良将、外加1个李典则同时躬身抱拳。

“主公高义!某等拜服!”

他们拜服的,是赵旻不但巧使手段为他们脱罪,且亲自护送曹氏、夏侯氏返乡,使他们全了主臣之义。

惟其如此,这些武将们才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投入赵旻麾下。

安坐的赵云颔首道:“从文,某已听闻承光殿之事,此事甚妥,然明日你尚需单独向天子请罪。”

赵旻因刘协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捡了无数天大的便宜,因此,前者态度诚恳地向后者认个罪,这还叫个事儿?

何况2者的大敌袁绍,始终在河北虎视眈眈。2者必须不能生出龃龉…

尽管刘协如今已掀不起任何风浪。

总而言之,自赵旻进许都后,因其人始终恪守君臣之道,又暗中翻雨覆雨,所以,1场由多人暗中酝酿的疾风骤雨,便如此消弥于无形。

甚至就连元凶:本欲实施反击的卞夫人,也迅速转变态度。

而促使这1切发生的基础,当然还是赵旻的实力。

赵旻向老叔深深1揖。

“大人放心,明早旻便进宫。”

【作者题外话】:诸位大大至此看懂了吧?

这就是赵旻的全盘算计。

这厮果然狡猾狡猾滴!

他以柔克刚,巧妙利用刘协的私欲、曹氏及夏侯氏急欲保命的利益诉求,便化解了全部危机。

而且,通过此举,他不但赢得了原本忠于曹操的颖川士人们的好感,让惴惴不安的文武百官们松了口气,更让曹操的异姓臣属们毫无心理负担。

这1章,咱们聊聊宗正刘艾。

宗正,是中两千石的9卿之1,负责刘氏宗室、天子外戚事务。

徐冲先生在《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1文中,探讨了东汉末年的“献帝3书”,其中对刘艾有粗略论述。

刘艾是《献帝纪》,也被称为《灵献2帝纪》的作者。

本书中,刘协绝对不可能被称为汉献帝,因为那特么是谥号!

刘协是个虚岁刚2十的大活人!

云某便依此文中的线索,为诸位大大揭开刘艾的部分谜团。

刘艾本名刘芳,因避齐王曹芳之讳而改作“刘艾”。

6逊本名6议,6议6伯言,北宋时避高粱河车神赵3郎“义”讳,所以被强行改名6逊。

谓6逊本以议著名,原书皆作“6议”,因宋时避太宗嫌名,凡宋本《国志》俱作“逊”,间有未改尽者,仍为“议”也。--周寿昌

认识到这点,便可以发现建安十8年(西历213)《劝进魏公表》中的“建武将军刘若”,其实就是刘芳的讹写。

刘若在《劝进表》中班次极高,但在各类史料中都未曾出现,显然与常识相悖。

究其根源,乃是因为“刘若”乃是“刘芳”的误写,因此在刘芳改名之后,也理所当然地中断了线索,为后世读者留下诸多疑惑。

汉魏之际的许多重要人物,曾出于“避讳需要”而改名。从改名时间看,他们又可分为两类。

第1类是后世强行改名,如6议被强行改为6逊。

第2类是当时改名者。比如蜀汉的吴懿改为吴1、东吴的孙懿改为孙1(避司马懿讳),韦昭改为韦曜(避司马昭讳)等等。

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避曹芳讳而改名的司马芳和刘芳。

司马芳字文豫,死于汉廷灭亡前夕(219)。他的名讳与表字在曹芳统治期间(239-254)均被修改,成为今日所见的“司马防字建公”。

(司马)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司马彪《序传》

司马芳的改名工程极为成功,两千年来无人怀疑,直到1952年,司马芳残碑于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长安故城)被出土,才解决了这个千古之谜。

该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上有“汉司隶校尉、京兆尹河内司马芳”之字样,且碑文较完整。

简而言之…

司马芳的籍贯、履历、卒年,均与史书中的司马防完全1致。

从司马芳的案例来看,汉魏晋之际的改名工程十分严谨,很少留下相关线索。不过刘艾的本名,很幸运地有迹可循。

《隋书经籍志》中的“杂史类”列有《灵献2帝纪》,指明是“汉侍中刘芳撰”。新、旧《唐书》则作“刘艾”。

汉灵、献2帝纪3卷,汉侍中刘芳撰。--《隋书经籍志》

汉灵献2帝纪6卷,刘艾撰。--《新唐书艺文志》

学者徐冲在《献帝纪》考论1文中,曾注意过这个问题,但他认为刘芳乃是误写,刘艾才是本名;不慎忽略了“避曹芳讳”的历史背景,因而与历史真相失之交臂,是为1憾。

考虑到包括宋本《隋书》在内的诸史料均作刘艾,且艾、芳2字形近,元明刻本《隋书》之刘芳应为刘艾之讹误。--徐冲《名实之间:献帝纪与献帝传》

刘艾的本名为刘芳,还可以从《劝进魏公表》中加以印证。

在《劝进表》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荀攸、钟繇、凉茂、毛玠,他们的职务分别是中军师、前军师、左军师、右军师。

军师1职不见于《续汉书百官志》,非汉廷旧制,乃曹操自设。可知4人均是丞相府的核心幕僚。

4位军师之下,便是平虏将军刘勋与建武将军刘若。刘勋记载散布诸书;刘若之名则前所未见,完全是凭空出现的人物。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不仅《3国志》对刘若的生平1无记载,连裴松之对刘若的来历也不明所以。清末学者卢弼搜求群书,著成《3国志集解》,对刘若的来历亦语焉不详,这不能不引起注意。

在《劝进表》中出现的诸多人物,包括王图、万潜、谢奂等冷僻人物在内,虽然记载有限,总归有据可查。唯独刘若,出现得毫无征兆,仿佛是从天而降1般。

其实如果意识到“刘艾”本名“刘芳”,便可以发现“刘若”乃是“刘芳”的误写。

隶书中“芳”、“若”2字极为相似,非常容易混淆。

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正刘艾”在建安2十1年(216)之后便不见记载,因为之后的刘艾(当时还叫刘芳)已经升迁为将军,同时在身份上也由汉入魏了。

今进君(指曹操)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社……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献帝传》

建安十8年(西历213)曹操称魏公。

建安2十1年(216)曹操称魏王。

两次劝进,刘艾均有参与。

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劝进曹操时(213、216)是由“宗正刘艾”出面,劝进曹丕时(220)却改由“太常张音”出面。

至建安2十1年,封魏王操,则宗正刘艾行御史大夫事。2十5年禅位,则太常张音行御史大夫事。--钱大昕

因为彼时的刘艾,很有可能已经不再担任汉廷的职务,而是改任魏国的职务了。

彼时的魏国自置“3公6卿”(见《武帝纪》),与汉廷分庭抗礼。

虽然刘芳是其本名,但传世文献中均写作刘艾,因此鉴于论述与引用的需要,下文统1写作“刘艾”。

刘艾的相关事迹,0散见于各类史料。

古今学者(侯康、姚振宗、卢弼、徐冲等)对此颇有论述,云某简单梳理。

先来看董卓老贼时期:

刘艾事迹,最早见于董卓进京(189)。彼时其担任相府长史。所谓长史,即幕僚之长。

(董)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指鲁莽刚直)。”--《山阳公载记》

是时,董卓奸乱妃嫔,荼毒宫廷,无异汉之巨贼。刘艾身为宗室,不仅无讨贼之计,还多次为董卓出谋划策,可知其人颇识时务。

(刘)艾曰:“(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闻在美阳亭北,将千骑步与虏合,殆死,亡失印绶,此不为能也。”--《山阳公载记》

迁都长安之后(191),刘艾曾短暂出任过陕县县令。

刘艾曰:“臣前为陕令,知其危险,有师犹有倾覆,况今无师?太尉(指杨彪)谋是也。”--《献帝纪》

陕县属弘农,位于长安以东,洛阳以西,是当时重镇。陕县守将是董卓的女婿牛辅,刘艾在此任官,大约有辅弼牛辅的任务。

初,(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魏书董卓传》

由此可见,刘艾保命意识杠杠滴,所以其人才会在后面两次劝进曹操,否则以曹操那防火防盗防宗室的扭曲心态,刘艾焉有命在?

再来看李傕郭汜时期。

董卓死后(192),王允、吕布违戾不和,旋即被李傕所败,东汉朝政再度为凉州集团所控制。

在李傕、郭汜统治期间(192-195),刘艾担任侍中,成为天子近臣。

(李)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左右,侍中刘艾大呼云:“是天子也!”--《献帝起居注》

这种政治安排,离不开刘艾和董卓集团的友善关系。或者说,刘艾早期应该与李傕等人保持了合作关系。

按《后汉书》记载,刘艾虽然身为侍中,但有权“出让(即问责)有司”,甚至可以干预尚书台的事务。

(献)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前自加临检。既知不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后汉书献帝纪》

可见刘艾这个侍中,并非纯粹的宫廷冗散,而是具备相当的政治权力。

本书中,刘艾是袁绍绕不开之人。

袁绍要找刘协血统的非法性…几乎不可能!

因为有刘艾!

时间有限,这1章暂且说到这里,下1章,咱们再继续谈刘艾在建安年间的经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