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鬼子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来源于大明大儒王守仁的心学。
有些大大或许受不了云某的古白话风格,但云某以为,在汉末出现后世这种大白话对话,或许才显得突兀,遑论云某的叙事和旁白,用的都是大白话。
或许还有些大大不愿看云某写的作者的话,若诸位大大有意见,云某乐得轻松。
因为,作者的话花费的精力,几乎可以赶上正文部分,甚至犹有过之!
咱们言归正传。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刘艾咱们下1章再详谈,本章继续讲曹操的早期经历。
开讲之前,云某先抛出1个问题:
曹操起兵,为何不以老家谯县作为根据地?
这是因为,董卓上洛(189)、曹操出逃(190)之后,曹氏(与姻亲夏侯氏)在谯县老家,根本混不下去。部众星散,甚至屡遭追杀。
也就是说,曹操起兵,为谯县老家的亲戚引来灭顶之灾;导致曹氏无法在谯县立足。
史书对此语焉不详,显而易见,又是为尊者讳。
俗话说,大树下面好乘凉。
两汉乡党势力抬头,州郡士族膨胀。太平时节,强宗欺男霸女;大乱之际,地方同姓豪强则化身“宗贼”,横行4虐。“宗族势力”是地方军阀起兵初期、最主要的依靠。
谯县曹氏,自曹腾(曹操祖父)发迹,平步青云;祖孙3代,在朝为官者甚众,堪称地方强宗。
这1点,咱们上1章提过。
曹嵩是曹操老爹。东汉前任太尉(荣誉军委主席)。
如此尊贵的身份,竟然不敢在老家呆着,而是带着小儿子曹德、曹疾避难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
谁知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徐州刺史陶谦,贪图曹嵩家财,遣贼将【张闿】将曹嵩灭门,取其财货而走。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武帝纪》
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吴书》
曹嵩,搁在今天算是退休高干加顶级乡绅。昔日,霸王有云: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
太祖起兵,曹嵩不敢在老家呆着,却东奔千里、冒着被陶谦所杀的风险,入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原因何在?避难琅琊,避何人之难?
我们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先看看天人将军曹仁。
曹仁,太祖从弟。登场时在淮河、泗水1带做流氓。手下聚集了千余地痞,专干那打家劫舍的勾当。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魏书9》
少年,即轻薄少年、恶少年、无赖子。地痞流氓之意。
淮河泗水,在徐州、扬州附近;离曹氏老家谯县甚远。曹仁不在老家起兵,却远渡江淮,向东南方流浪百里,原因何在?
须知,刘备1介织席贩履之徒、破落宗室,起兵招募徒众的地点,也在其老家幽州涿郡。
当然,因涿郡刘氏支脉疏远,且多胆小避祸,故刘备阵营中同宗者甚少。
注:刘备阵营同宗可考者,仅刘琰1人。还是联宗,且为豫州鲁国人。
叔父(刘)子敬谓(备)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蜀书2》
(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蜀书6》
豪强起兵时,在老家就近募兵,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
曹仁背井离乡,转战千里,背后1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呵呵,云某再卖个关子,咱们再看看“家徒4壁”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襟弟,娶了曹操的妻妹小丁氏。
曹操曾在老家犯法,夏侯渊替曹操扛的雷、蹲的号子。哥俩好、发大财。夏侯渊大财没怎么发,大牢倒是没少蹲。
渊妻,太祖内妹。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魏书9》
曹操起兵时,夏侯渊留在谯沛老家。他和曹操沾亲带故的下场是什么呢?
夏侯渊的儿子竟因吃不饱饭,活活饿死了。
时兖、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魏略》
而夏侯渊省下的粮食,喂养的侄子(夏侯尚)和侄女儿,下场也颇凄凉。
夏侯尚还好,跟着叔叔夏侯渊从军去了。
夏侯尚的堂妹可倒霉了,大户人家的小姐,竟然在老家、穷的出去捡柴火补贴家用,不幸被前来抢劫的【张飞】看中,掠走做了压寨夫人。时年不满十4。这还是按照东汉的计算方式。按今天标准,实岁不满十2。
霸从妹年十34,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魏略》
张飞这厮,搁今天得按强奸罪枪毙。
嘉平元年(249),半个世纪之后;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因政治原因(高平陵事变曹爽被诛)投降蜀汉。刘禅拉着儿子的小手,对夏侯霸说:
“这是咱夏侯氏的外甥。”
刘禅与(霸)相见,指其子云:“此夏侯氏之甥也。”--《魏略》
为啥呢?因为刘禅娶的是张飞的女儿,张皇后生母是夏侯氏。
注:刘禅太子生母实际为王贵人。但两任皇后皆张飞女,故大小张皇后以嫡母身份抚育诸子,刘禅称太子为夏侯氏之甥,合情合理。
张飞和刘禅的故事先告1段落。
故事的重点是,夏侯渊以谯沛强宗身份,竟然连儿子都喂不活,侄女还被张飞抢了。
而侄女儿被抢原因,竟是因为家里穷到揭不开锅,需要外出打柴贴补家用。
可见,昔日地方豪强曹氏和夏侯氏,在谯沛老家,是怎样1番光景。
曹休的经历,曹操赴节那章编年史中,云某曾提过。
看曹休的经历,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曹氏在谯沛老家的惨状。
曹休是太祖族子(2代堂兄弟之子)。董卓上洛,曹休为避祸,竟携带老母狂奔千里,至扬州吴郡(今苏州姑苏)。
注:曹休祖父曹鼎曾为吴郡太守。
太祖起兵。曹休为了北归,竟然需要隐姓埋名,从荆州绕道折返,而不敢直接向西北归。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
休年十馀岁,丧父,独与1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魏书9》
敲黑板划重点:宗族各散去乡里。易姓名。
部众星散,4方流离。曹休连曹氏的名字都不敢用。足见曹氏在老家、处在怎样水深火热的境地。
曹休成功逃到曹操那里时,曹操惊呼1声:
“大侄子,你可真是匹千里驹啊!”
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魏书9》
曹操不是说曹休才能如同千里马(曹休此时尚未成年),而是说曹休真的“很会逃跑”,流浪千里都没被仇家杀掉。
再来看曹邵这个“替死鬼”。
曹邵的相关记载有限。不过他是大将军曹真的父亲,曹爽的爷爷。
曹邵的经历,能更加生动反映谯沛曹氏在老家的凄凉光景;以及解释曹休部分,宗族改易姓名,散去乡里的缘故。
豫州刺史黄琬,后将军袁术,4处追杀曹操。危急时刻,曹邵挺身而出,大呼:我乃曹孟德。旋即被杀。
太祖兴义兵。(曹)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
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魏书》王沈版
寇问太祖所在,(曹邵)答云:“我是也。”遂害之。--《魏略》
曹操追思曹邵救命恩情,收养其遗孤曹真为子,使与曹丕周旋。曹真、曹爽父子,也因此权倾天下。
曹邵替曹操赴死,足见曹氏仇家之多。
综上所述,董卓上洛,曹操起兵之后,谯沛曹氏,实际成了甲级通缉犯,甚至时刻处在被灭门的危机下。
读《魏书9诸夏侯曹传》,里面所有登场的宗室和连襟儿,除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夏侯惇】和【曹洪】,其余人物登场位置都不在谯沛老家。
而曹魏建国后,曹氏、夏侯氏掌兵者,比例高而人数少。
究其原因,恐怕绝大多数宗室,早已在曹操起兵之初,即遭灭门,如曹邵1般。这也是曹操惊叹曹休转行千里、成功会师而未死于半途(吾家千里驹)的原因所在。
王沈、鱼豢、陈寿修国史,秉承为尊者讳的缘故,无法直书明言。他们总不能写:
“东汉末年,曹操造反,连累老家亲戚全被杀了。”
如此,恐怕这些笔杆子的阳寿也就到头了。
遑论王沈还是司马家的狗腿子。
所以,他们给裴松之留下1个天大的难题。
魏晋史家语焉不详,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南朝史家,也面临类似困境。
刘宋朝裴松之(372-451)为《3国志》做注时,似乎也不敢明言其始末者,大概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有关。
宋武帝刘裕,1生有7子十女。
以年龄考证,刘裕长子竟是其4十3岁时所生。
用古代早婚早育传统(男子2十弱冠,女子十5及笄)来看,简直骇人听闻。
刘裕如曹操1样,也是个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的枭雄。
“挟天子”难听,你说是“勤王”也行。
反正这两个行业干到后期,区别都不大。
刘裕1生有7子十女,足见其生育功能旺盛。
宋武帝出身寒微,壮年时靠军功发家。刘裕穷归穷,断没穷到娶不起媳妇的程度。
我怀疑,刘裕可能遭遇过宗族子嗣被诛杀的惨剧,导致其“长子”竟是其4十3岁所生。
裴松之活跃时间,恰恰是刘裕3子刘义隆(即宋文帝)统治时期。
裴松之读史著史,见惯史书中的权谋鲜血,所以其人绝不敢直言刘裕生子年龄问题。
这种事儿背后牵涉太广,利益太深,属于秽史范畴。
以此逻辑推断,裴松之也不会明言曹操起兵时害死老家1众亲戚的故事…
因为这属于“含沙射影”,与裴松之当朝环境太过相似。
咱们以陈寿给刘备、曹操关系做的评语结尾,来评价曹操背井离乡的故事,以及裴松之做注时的心态:
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真不是争名夺利,咱就是为了避祸而已啊!
这才是曹老板在初平元年创业初期,便被迫给袁总打工的原因。
难啊!1言难尽啊!大哥您收留小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