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四章 真相终大白,巧取不义财下(第2 / 2页)

至此,赵旻针对刘协的反击计划,初步部署完毕。

待刘协反应过来时,其人1定会…

赵旻只想学星爷1般,对刘协来1句:“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1念及此,其人因思念佳人而低落的心情,终于舒服了1些。

待看到头发花白的杨老头儿,站在灯火阑珊的府门倚门相望时,赵旻心情变得更愉快。

其人滚鞍下马,3步并作两步,跑到老头儿身前行了个顿首礼。

这1下,将老头儿吓了1大跳。

老头儿忙不迭将赵旻扶起,口中嗔怪道。

“阿旻,何故行如此大礼?”

【作者题外话】:赵旻对刘协的反击,基本已全部完成。

他大爷还是他大爷,刘协什么也得不到。

曹操其实并非“好人妇”,讲完贾诩后,咱们聊1聊此事。

生于西历160年、今年正值熟妇年华的卞夫人当然不简单。

她在针对赵旻的计策全盘落空后,便果断改变策略,让自己的儿子与赵旻结下师徒情分,以保两族之人平安,顺便还能让曹氏继续屹立于朝堂。

就问这妇人牛不牛!

她针对赵旻的计策…前文有伏笔,后文也会提及。

云某有坑必埋,诸位大大尽管放心。

所以…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前文已经详细论证了“荀攸谋刺董卓”记载的荒诞性,可知其与凉州将校并无矛盾,因此才能在董卓死后“得免”。

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荀攸在“后董卓时代”的事迹,兼论时代背景与幕后逻辑。

首先来看任城国相事件。

《荀攸传》中存在1处十分隐蔽的笔法,即荀攸出狱之后的下落。按记载,荀攸“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

会(董)卓死,(荀攸)得免。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魏书荀攸传》

乍看之下,荀攸弃官,似乎代表着他离开长安。但“复辟公府,举高第”又代表荀攸重新接受了汉廷征辟。

那么董卓死后(192)的东汉朝廷在哪里呢?依旧在长安,而且这种局面1直维持到了兴平2年(195)。

换言之,荀攸“弃官”之后,根本就没有“归乡”,而是走了1个过场程序(辟公府,举高第),就重新在长安继续出仕了。

《荀攸传》记载,传主再度出仕之后,“迁任城相,不行”。翻译过来,即荀攸被任免为兖州任城国的国相,但没有前往赴任。

(荀攸)迁任城相,不行。--《魏书荀攸传》

荀攸为什么没有前往兖州赴任呢?因为彼时(192-195)的兖州被曹操占据,长安方面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抵达关东之后也被曹操轰走,被迫投奔了袁术。因此荀攸这个任城国相,自然是无法上任的。

金尚,金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当然,这也侧面佐证了《荀攸传》中的“弃官归”是何等荒谬。

《魏书阎温传》引《魏略》记载,“建安5年,关中始开”。可知在建安5年(200)之前,关中诸将1直实行闭关政策。

建安5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当时如果没有关中诸将的允许,荀攸连函谷关和武关都出不去,又如何能够回归颍川故土?至于《荀攸传》的相关记载,只能视作遮丑之辞,实难置信。

再来看蜀郡太守事件。

荀攸在赴兖州任官未果之后,又打起了益州的主意。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因此“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魏书荀攸传》

众所周知,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的益州被刘焉父子占据,而蜀郡的郡治便在成都。

在此背景下,荀攸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去做蜀郡太守呢?他就不怕重蹈金尚的覆辙,被蜀地的刘焉父子撵走么?

其实荀攸“求为蜀郡太守”存在极为特殊的时代背景。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益州将校发动叛乱,刘璋之位险些不保。

(赵)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长安朝廷1度认为可以借机吞并益州。李傕还煞有介事地先后任免扈瑁、牛亶为益州刺史,同时征召刘璋为9卿,想把益州收入囊中。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英雄记》

汉朝(指长安朝廷)闻益州乱,遣5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不至。--《献帝春秋》

其中扈瑁是颍川人,也是荀攸的同乡。扈瑁能够出任益州刺史,应该离不开荀攸的运作。

牛亶无传,亦不详其籍贯,此人仅在《英雄记》中被提及1次。从姓氏上看,牛亶大概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同宗。

董卓遇害时(192)牛辅屯兵弘农陕县,死于兵乱。李傕等人自关东归来,与牛辅军师贾诩相遇于陕县,合兵西进。因此牛亶很有可能是牛辅宗族中的幸存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魏书贾诩传》

换言之,兴平元年(194)益州内乱时,荀攸也希望能够趁机分1杯羹,跟随扈瑁、牛亶1起入川,割据蜀中。

可惜世事难料,刘璋在东州集团的帮助下成功镇压了叛乱,因此荀攸入川的计划再度失败。

东州人(指客居益州的3辅人和南阳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刘)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赵)韪于江州。--《英雄记》

当时荀攸已经打点好行装车马,正式出发上路。《荀攸传》称传主在赴任蜀郡太守时,因“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荀攸)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魏书荀攸传》

由此可知,荀攸从长安入蜀,并没有取道汉中,而是南走武关入荆州南阳界,做了1次折返。

昔日(188)刘焉赴任益州牧时,也是经由荆州界入川。从地缘环境推断,荀攸的路线应该是自长安出武关,进入南阳,再南下南郡,经水路入秭归、巫峡,溯流西上。

(刘)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这里需要解释1下荀攸入川,为何会取道荆州。

初平3年(192)董卓遇刺,李傕为了拉拢天下诸侯,曾以汉帝名义擢拔荆州刺史刘表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假节钺。刘表也投桃报李,遣使供奉,因此双方维持了1种有限合作的态势。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及李傕等入长安,冬,(刘)表遣使奉贡。--《后汉书刘表传》

而且刘焉与刘表虽然同为宗室,却违戾不和,2人在州牧任上还多次上表弹劾对方僭越,甚至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刘焉传》

比如兴平元年(194)益州叛军头目甘宁、沈弥等人战败之后,便东奔刘表。

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刘表也希望能借长安朝廷的力量(牛亶、荀攸),削弱益州方面的实力。

至于荀攸从长安入蜀,为何没有走汉中,而是南下荆州绕远路,是因为刘焉父子割据益州之后,遣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因此长安方面无法经由汉中入川。

(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蜀书刘焉传》

李傕最初派遣扈瑁入汉中,而扈瑁之后不见记载,很可能便是被张鲁阻挠。因此荀攸入蜀,只能东走武关,绕道折返。

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荀攸出武关之后(194),益州的局势已经稳定。翌年(195)关中诸将又因乏粮而自相混战,因此荀攸进退失据,被迫驻足荆州,观望时变。

诸将争权,遂杀(樊)稠,并其众。(郭)汜与(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董卓传》

从时代背景推断,荀攸进入荆州南阳之后,很可能还依附过刘表或张绣。只是《荀攸传》对此语焉不详,因此难于定论。

直至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魏书荀攸传》

曹操“素闻攸名”,遂致信荀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以汉帝名义招诱,经过1番艰难运作,终于成功征辟荀攸入朝。

自此之后,荀攸遂成曹操谋主,转战天下,并以“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美名留于史册。

综上所述,荀攸的早年记载颇具挖掘价值,陈寿在其中隐藏的草蛇灰线甚多。

简而言之,荀攸的人生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生是在长安朝廷宦海沉浮、1力谋求割据的野心家;后半生则是跟随曹操戎马倥匆、奇谋百出的策划士。

相比于王朗、华歆这类身具“良德”而无“筹略才”的割据者而言,荀攸具备了相当水准的军事才华。

(太史)慈见(孙)策曰:“华子鱼(华歆字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江表传》

就《荀攸传》描述,荀攸的战略与战术素养均属上乘,同时“密有智防,谋谟帷幄”。即不仅具备临敌之策,还深通权变。

(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魏书荀攸传》

举例而论,荀彧在建安十7年(212)因阻挠曹操僭号魏公而惨遭赐死,颍川荀氏因此遭到猜忌;结果荀攸在翌年(213)便带头上表劝进,为此得到曹操的褒奖,位极人臣,并得善终。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荀攸不仅在军务方面才华横溢,在政务方面亦可圈可点。他在尚书令任上表现卓越,因此被曹操称赞为“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的大贤之士。如此评价,无疑触摸到人臣的顶点。

太祖每称曰:“公达(荀攸字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魏书荀攸传》

虽然历史难以假设,但如果真的赐给荀攸1个割据益州的机会,能否成为另1个公孙述、刘备,亦未可知。

陈寿与裴松之,均将荀攸比作张良。陈、裴2人无愧1代良史,敏锐地发现了荀攸与张良的相似之处。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魏书卷十》赞语

张良“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最终又能功成身退,得终天年,无愧“元勋之首冠也”。拟之于荀攸,何其精洽!

这也是荀攸与荀彧、贾诩同传的1大重要原因。

荀彧荀攸贾诩传,传首为荀彧,3人皆为曹魏开国功臣,所以这1合传,又被称为开国功臣传。

下1章,咱们聊1聊贾诩,然后,说1说曹操“好人妇”的真相。

云某虽尽力避免多喝,却仍喝了半斤多,今日便说这么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