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章 惊闻将生变,归心疾似箭上(第2 / 2页)

“文远兄,别来无恙否?”

张辽冷冷道:“若无事,还请卫将军自去忙碌!”

吃了个软钉子的赵旻,对此丝毫不以为忤。

其人复又笑嘻嘻道:“文远兄,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曹孟德于建安2年便将天子与诸臣隔绝,不臣之心彼时便已昭然若揭。文远兄本欲降汉,奈何所托非人耶?”

张辽冷笑1声,丝毫不理这厚颜无耻之人。

赵旻无奈地叹了口气。

不怪张辽失礼,都怪赵旻嘴太贱!

这1切,要从那起…

京兆尹、左冯翊出关中,确实可东出函谷,东南出武关,右扶风则不同。

右扶风流民,是出大散关后去益州汉中、巴中等郡,比如右扶风人法正和孟达。

所以马腾收拢的,实则是益州返还的流民。

前文多次提及,此处不再赘言。

杜畿是京兆尹人,此时在钟繇麾下任职。

其人因亲孙子、西晋开国功臣杜预而显贵,自身能力远不及刘晔,当然了,做1州刺史绰绰有余。

赵旻不清楚张绣底细,赵云却洞若观火。

所以,赵云1听赵旻娶了张绣的女儿,1定会雷霆震怒。

其中缘由,待后文赵云遇到张绣时自会提到。

刘晔是扬州淮南郡,也就是9江郡人。刘勋任庐江太守时…

罢了,趁此良机,云某再为诸位大大系统性地介绍1番刘晔吧。

因篇幅较长,本章为上半段。

刘晔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魏书刘晔传》

实际上,刘晔是与列卷首的程昱、董昭、郭嘉、蒋济、刘放等人合传。

其人被陈寿称作“智计筹划,荀攸之俦俪”,足见其谋主地位。

且其人与这些谋主合传,能力如何可见1斑。

在曹魏文臣中,陈寿先生将其人定位于仅次于2荀、贾诩和程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刘晔虽然功勋至大,但在魏武、魏文、魏明3朝,却均受猜忌;不仅其才华无法尽情施展,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岌岌可危。

关于刘晔“处嫌疑之地”的原因,在其本传已经清楚写明。即刘晔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汉魏鼎移”的大环境下,尴尬无比,不得不谦退自保。

(刘)晔睹汉室渐微,(自)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刘晔归降曹操,是因故主(庐江太守)刘勋被孙策击破,随勋北降曹魏。

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魏书武帝纪》

虽然《刘晔传》称其因为宗室身份而“不欲拥兵”;但从刘晔的早年行为中,可以看出其绝非甘于贫贱,反而野心勃勃。

刘晔是扬州9江郡人,在汉末丧乱之际,曾写信招募鲁肃,想要“共襄大业”。从鲁肃亦为9江人来看,刘晔应有所图谋,证明其人曾有割据1方之志;

在鲁肃未能如约前来后,刘晔转而谋杀扬州宗帅郑宝,并吞其部曲。

之后其人与庐江太守刘勋合兵。

刘子扬(即刘晔)招(鲁)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周)瑜以权可辅,止肃。--《通鉴考异》

(刘)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郑)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魏书刘晔传》

从刘晔“先杀郑宝、后投刘勋”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所谓“曹公有令”纯系事后的附会之辞。可知其起事之初,实际是拥兵聚众,图谋割据。而刘勋本人,前文提过,乃琅琊国王1脉,为汉廷宗亲。

按刘晔出于东汉阜陵王之后,虽然诡称“不欲拥兵”,实际无论如何也洗不掉“宗室拥兵”的尴尬。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魏书刘晔传》

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由此可知,所谓的“放弃兵权”不过是文过饰非,是针对刘晔日后在曹魏的尴尬境遇(屡受猜忌)而言。

清代学者何焯,便清楚地点破其玄机所在。

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刘)晔后来饰词。--《义门读书记》

前文介绍刘勋时曾提过,刘勋因与伏完有旧,因猜忌而遭曹操隐诛。

(刘勋)尝从(杜)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后勋伏法。--《杜氏新书》

故主遭到诛杀,对刘晔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尤其考虑到刘勋与刘晔的宗室身份,恐怕“敲打的意味”,比张绣之于贾诩更甚。

注:建安十2年(207)曹操诛张绣,张绣故吏贾诩闻讯大惊,阖门自守。

如果能注意到建安十8年(213)《魏公劝进表》中的劝进群臣,就会发现《刘晔传》所谓“汉室衰微、宗室欲隐匿自保”虽系附会之语,却也反映了客观情况。

即刘氏宗亲,在曹魏阵营很受猜忌,居高位者不多。

彼时(213)汉魏鼎移,群臣劝曹操晋位魏公,遂开嬗代大幕。除了诸夏侯曹氏,外姓劝进者、见于记载者如下:

荀攸、钟繇、凉茂、毛玠、程昱、鲜于辅、董昭、贾诩、薛洪、董蒙、王粲、傅巽、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王图、万潜、谢奂、袁霸诸人。

注:劝进者名单,见《武帝纪》引王沈《魏书》载魏公令。

其中刘姓劝进者唯3:刘勋、刘展、刘若。

注:刘勋为平虏将军,刘展为奋威将军、刘若为建武将军。

就在这可怜兮兮的3位刘姓宗亲中,刘展还不姓刘,而姓邓,即《典论自叙》中的“将军邓展”。古时“劉”、“鄧”写法相似,系传抄讹误。

(刘展)当依《典论》作“邓展”。所谓“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者,即其人也。--潘眉《3国志考证》

换言之,在建安十8年(213)曹操篡汉之势已成的情况下,曹魏阵营中位高权重的刘姓大将,竟然只有两人(刘勋、刘若)。且不说刘勋不久还被曹操找借口杀掉了。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司马)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1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魏书司马芝传》

所谓刘勋“放纵不法”纯系掩人耳目;实际曹洪比刘勋更加放纵,依然受宠如故。可见刘勋之死,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从彼时的环境来看,刘勋受诛,与“汉廷宗室典兵”密不可分,实际是犯了曹操的忌讳。

因此,虽然刘勋1度“为魏武所宠、贵震朝廷”,最终仍不免被杀。

平虏将军刘勋,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杜氏新书》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刘勋的待遇,与当年(199)的刘备非常相似;曹操对待刘先主,也是“同舆而行、交席而坐”,刘备也曾经官拜左将军,成为彼时官阶最高的外姓将领。

但刘备的政治智慧明显强于刘勋,他知道曹操不过是矫情忍性,日久必不相容(1如对待张绣),遂亡奔徐州,分道扬镳。

陈寿称刘备叛走,核心原因是为了躲避曹操毒手;可谓1语道破玄机。

(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云某敢肯定,如果刘备当年留在许县,1定逃不掉隐诛下场。

政治本就无情,掌兵的汉室宗亲,无疑更是篡逆者的眼中钉。

比刘勋之死更值得注意的,是彼时(213)的刘晔,竟然不在劝进者之列。不知道彼时的刘晔,是否已经失宠,因此遭到曹操敲打。

这1章先介绍到这里。

赵旻给刘晔猛使眼色的意思,便是让其人将自己老叔拉上船。

云某有1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最初时,云某对王沈抱有相当高的敬意。

然而,随着云某研究《后汉书》、《裴注3国志》以及在万方、维普搜索文献后,才清楚1点,王沈无耻小人也!

其人不但秽史,且毫无底线地捧司马家臭脚!

其人将司马懿那老贼吹成了什么!

连带着,曹魏的传记…除陈寿先生如实记载、引自鱼豢《魏略》那部分外,简直不能看!

而且,王沈的《魏书》…引用裴松之先生1句话,乃秽史也!

那么问题来了。

云某1介武夫…啊呸!1介工科狗,尚且知道3国志之《魏志》不可尽信,须结合陈寿先生深埋的线索深扒,那位专修史学的易教授焉能不知?

其人既知此理,又为何当着十几亿观众的面,堂而皇之地大放厥词误人子弟?

他这种做法,动机云某不剖析,只说做法,与秽史之王沈何异?

这若不算历史虚无主义,那还有什么算?

如此小人行径,不值云某1哂,此后云某当摒之!

下1章,咱们继续说刘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