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个问题,父皇,受伤不能继续参战的将士们,父皇准备如何处理?还是像从前那样卸甲归田吗?”
朱标出声询问着第一个问题。
“不卸甲归田那还能干么?难道还要让他们继续上战场去送命吗?”老朱眉头微皱,他觉得朱标不会说出如此仿佛失了智的话。
“儿臣,有不同的见解,既然大明选士也是从茫茫人海之中挑选,甚至是别人推荐,既然如此,为何这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大明将士们不能在大明为官?”
“他们懂得如何治理百姓吗?”老朱出声问道。
“难道只有读书人才懂得治理百姓了吗?恐怕朝廷的大部分文臣们都不会种地吧?读书人也只是书读的多一些而已,既然他们都可以,这些曾经为了保家卫国受伤而退役的士兵为何不行?”
“若是因为不识字,完全可以学吗?只要有人肯教,他们肯定愿意学。至于朝中的风言风语,交给徐达他们不就行了,又不需要父皇您亲自出手,这个事你只要在徐达他们面前放出风声,自有徐达等人出头,到时候谁敢阻拦就是与大明五军都督府为敌,就是与天下将士们的家属为敌,甚至可以说是跟天下人为敌都不为过。”
“而且此事可以更进一步刺激,百姓们参军的热情,虽然咱们各种优军政策频出,但是时间太过短暂,虽有效果,但是不深刻。”
“若是当兵之后退役能够当官,父皇你想一下到时候,大明会是何等场景?最重要的是,能够拿起刀枪为国而战的将士们相比那些以前闲云野鹤,突然一朝入朝为官的人相比,谁更加容易堕落?谁更愿意守护大明?”
“而且这些年父皇你南征北战,为大明而战,负伤的战士可是有不少的,到时候不但大明不再缺少基层官员,就是再打开新世界也不会缺少基层的官员了,无非前期识字认字麻烦一些么,再说去乡下也不需要认识太多字,只要能够宣读大明以后的各种政策就好。”
“这个识字,后期也可以慢慢学的。”
老朱一直没说话,就静静的听着朱标说,刚开始其实老朱觉得此事不妥,但是听着朱标一句句话,反而觉着,此事可行,甚至要比朱标所说收获还要大。
不但解决了大明缺少官员的问题,还解决了一部分战后受伤卸甲归田将士们安置的问题,要知道许多人手脚受伤,回家就是种田一天也不能干多少活,甚至养活不了一家老小。
但是当官就不一样了,就是缺了一条胳膊一条腿也不耽误,而且这些人对大明的忠心其实不必怀疑,若非忠于大明,岂会在战场奋力拼杀到身受重伤。
而且军中还有一些年纪大的将士们,今后也完全可以如此安排,只要年龄到达一定岁数,就可以退下来,换个岗位继续给大明发光发热么,也给军中年轻人一个机会。
而且将士们因为出身,也愿意跟百姓们接触,能够切身的为他们着想,不像那些读了一两天书之后,眼睛就长到天上去的读书人。
老朱越想眼睛越亮,此事完全可行啊,而且文官那边都不用自己出面,徐达、汤和,常遇春这些人一定会出头的,甚至若是有人不同意,当天晚上下朝,恐怕一众军中将领就敢打上门去。
军中都是袍泽,这种生死交托的感情岂是那些文臣们能够体会的,也是淮西这些将领们为何跟老朱感情深厚的原因,也是刘伯温北巡路上所说,袍泽如何恩养,可惜这个问题,老朱直接恩养都不恩养了,打去吧,要打就打一辈子,既然能打一辈子,还要什么恩养,轻松解决了。
没看到立国都快一年了,都没有人提起过封爵这事了吗?
是他们不想提吗?是忙到完全没有时间提好吧,不只是武将们忙碌,他们这些文臣更是已经忙到焦头烂额了。
“不错,标儿,此事你说的对,直接给咱解决了几个大麻烦,哈哈,不愧是咱的好儿子。”
老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中更是感谢马皇后给他生了个好太子,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给他解决了几个大麻烦。
“不过此事不是现在能够实施的,等徐达获胜返回再说吧,先让这些人撑着吧,受不了就吃丹药补一补,没有多大问题。”老朱说的确实也对,现在大明确实抽不出手来改革。
可惜群臣们听不到老朱此时的话语,要不然肯定流泪疼哭求老朱。
群臣:陛下,你只要给我们加人,你说咋办就咋办,我肯定同意,我们都已经许多天没回家了啊!
“嗯,儿臣思虑不周,此时确实不适合现在进行改革。”朱标自然明白现在时间不合适,但是先给老朱说一声,老朱之后自然会跟五军都督府的将帅们通通气,也是给老朱一个指导自己的机会,毕竟要给老爹个面子的麽。
“哈哈,标儿你做的已经非常不错了,只是太过年少,才会有所遗漏,正常,正常,不要妄自菲薄。”老朱越看自己的儿子越满意,眼中只有朱标,至于其他儿子,好吧,咱现在选择性的忘记了还有其他儿子。
朱标已经见怪不怪了,反正这大半年朱标已经习惯老朱如此看自己了,刚好前世朱标就没有父母,这一世反而朱标还比较享受,每次做出点什么都要在老朱跟马皇后面前炫耀炫耀。
就比如以前上学,其他同学考个高分就可以向父母炫耀,朱标考年级第一都不知道找谁炫耀去,所以现在非常享受父母宠溺的表情,不是说朱标喜欢装小孩子,而是前世欲求而不得,这辈子朱标格外珍惜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