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钱赚(第2 / 2页)

一条五桅过洋船造价不过五万银,卖就卖二十万银,这银子哪有这么好赚的!

“唯利是图!”朱翊钧看着奏疏,思考了片刻说道:“大司徒,你不老实,你在转移话题,朕问你,你为什么要找朕呢?国朝也可以自己去南衙投资啊。”

王国光也十分坦率的说道:“陛下,这七百万银真的朝廷去投资,怕是一厘钱都收不回来,这到时候就是追欠,也没地方追欠去,现在还开海了,这帮蛀虫吃了之后,逃之夭夭,去哪儿追欠去?”

“还是通过陛下的好,陛下的钱,追欠起来方便。”

朱翊钧能说什么?帝制的先进性?

拿朝廷的钱是贪墨,拿陛下的钱是造反,贪墨还需要查办,造反只需要平叛抄家就是了,所以,王国光宁愿给把陛下,让陛下以个人的名义投资,他也不肯通过朝廷的条条块块去分这笔钱,这笔钱被人给侵占了,坐失之罪,他王国光要背负这个罪名的。

朱翊钧理清楚了王国光的思路之后,看着王国光,指了指自己说道:“朕怎么感觉被大司徒给利用呢?”

“臣惶恐。”王国光只是惶恐,他没有否认,他就是这么想的,利用皇帝赚钱。

朱翊钧拍了拍桌子,满是笑意的说道:“你惶恐,你一点都不惶恐,欺天了!”

他拿起了大印,盖在了王国光的奏疏上,却没把奏疏还给王国光,而是让冯保去了内阁,这笔银子可不是王崇古那笔银子,需要有投资契约的,朱翊钧承诺年化4%的利息给国帑兑付。

王崇古那一千万两,朱翊钧给不给,给多少,那都看皇帝的意思,没有明确规定分红的比例和利息,完全看朱翊钧的良心,而国帑的这笔钱,则是个固定的利息。

4%看起来不多,可是户部可以不停的追加投资,而且,如果国朝有战事,皇帝就要想办法把本金还给国帑,维持国朝运转。

如果朱翊钧不给呢?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国失大信,人心启疑罢了。

“对于万里海塘的种植园,大司徒有什么想法吗?”朱翊钧询问着自己生意合伙人,现在,王国光代表国帑是以生意合伙人的身份,在讨论经营问题。

“朕比较顾虑,这些种植园,大明百姓们不肯前往,占据了统治阶层的主体人口的绝对数量不够多,朕担心这些种植园,无法长治久安,更加明确的说,大明百姓故土难离,恐怕种植园之事,做不成。”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王国光看着陛下,而后思虑了片刻,选择了实话实说:“陛下,多虑了,咱大明,只缺生计,不缺人丁,桃吐山上挖白土的汉人比俘虏还要多,这也是侯于赵、周良寅在大宁卫、会宁卫、彰武等地屯田,能够屯的出来的原因。”

“只缺生计,不缺人?”朱翊钧疑惑的重复了一遍。

王国光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天下困于兼并。”

“朕明白了。”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听懂了王国光的意思,故土难离,其实说的是活得下去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总要以活下去为第一目标,天下困于兼并,失地的农户数不胜数,出海就成了一个选择。

朱翊钧深居九重,哪怕是已经用了所有手段去了解生民苦楚,但思考问题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自以为是,出海在当下,仍然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当,出海的人几乎都是活不下去,才去海上讨生活,他这个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低估了生民苦楚的数量。

这个绝对数量,完全足够了。

张居正这一句天下困于兼并,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显得格外的沉重。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皇帝的新政,就发生了冲突,开海和天下清丈还田,就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清丈还田,是为了让势要豪右们把田亩还给陛下,如果真的做到了天下清丈还田,那百姓们安居乐业还会出海?

这清丈还田耕种需要人,拓土开边需要人,开海还需要人,大明的人丁,能够满足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大明人真的很多,兼并问题的严峻,远比朱翊钧想象的更加剧烈,还田只在大明的南衙十四府进行,杭州和苏州紧邻,但杭州也只是进行了清丈,并没有进行还田。

朱翊钧开始跟王国光梳理这2707万两白银的投资。

直接投资,主要的还是船厂的产业链的建设,这个船厂的产业链是很漫长的一个投资,海事学堂需要扩建,培养舟师的同时,也要培养水手,同时在各处投产船厂、桐园、铆钉厂、纺织等等;除了造船产业链之外,则是围绕着海贸商品的产业链投资,比如丝绸、桑园、蚕桑工坊、田、纺等等,还有海港的建设,吕宋的马尼拉、澎湖巡检司、鸡笼港、琉球那霸港、济州、长崎等地的港口营造。

这些都是直接投资。

开海,需要投入大量的白银,而收益也是极其巨大的。

朱翊钧拿出了四把放在了桌上,如数家珍的说道:“宝岐司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种植,目前我们有了四种,一种是陆地,原产于秘鲁地区,一种是海岛,则是在大西洋的海岛上的,还有我们中原的木,以及来自于大食国的草也就是小。”

“海岛的产量低、但是长绒易于纺织,而陆地的产量高、适应强,可是长绒少,不利于纺织。”

王国光认真的观察了下这些,这里面质量最好的就是海岛,其次是来自秘鲁的陆地,本地无论是光泽还是长绒上,都不如这两样,至于草,则更多是作为药材在使用。

“海岛和陆地各有好处,那能不能…”王国光想要得到一种产量高、适应强、长绒多的来,他虽然没有说明白,但是意思大家都懂,育种这个活儿,农学家应该很擅长。

“遗憾的是,这两样不能杂交。”朱翊钧两手一摊,十分无奈的说道。

宝岐司司正徐贞明也不甘心,他试了很多次,发现这俩都是,但却不会有种子出现,这让徐贞明无可奈何,马和驴能生出骡子来,可是海岛和陆地,生不出长绒、产量大的优质种。

徐贞明是很不甘心。

王国光听闻后,无可奈何的说道:“那可真的是太遗憾了。”

“所以松江府的田可以换陆地,而海外诸多种植园可以种海岛,如果说没有劳动力,那就只能各地的种植园主自己想办法了。”朱翊钧和王国光交流着关于种植园的经营问题。

如果缺少劳动力怎么办?自然是去抓农具,甩开皮鞭,可劲儿的抽,抽死了再抓就是。

张学颜拿出了一本奏疏递给了冯保,冯保转呈给了陛下,奏疏之外,还有一本账,皇帝在南衙的投资,第一本坏账诞生了。

间接投资里,有杭州仁和夏氏把田亩抵押了给了内帑太监,换取了三十二万两白银,借的钱说是要用于改造桑田,根据浙江巡抚、浙江按察、杭州知府、仁和知县、仁和稽税房稽税巡检以及督办太监的查问,发现这夏氏拿了这三十二万两白银,敲锣打鼓大张声势的要改桑田,结果次日人去楼空。

大明的间接投资是不接受经纪买办的,要各家各府的家主以田亩做抵押,才可以获得。

当稽税房稽税巡检开始追查的时候,发现夏氏早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了几个偏房留守,而抵押的地亩,则存在一地多抵的问题,这个夏氏多次谋划,将田亩抵给了多家,涉案的金额高达七十余万两,大明皇帝是天下最大的豪奢户,现在更是名至实归,能一次性吃得下这么大数额的田亩,唯有皇帝。

这个夏氏以为自己的跑得了,结果还是被海防巡检海上飞给抓到了踪迹。

当下的舟师牵星过洋,主要还是依靠针图,针图上有固定的船只方向,只有这样走,才能获得足够的补给,而不是在海上硬生生的渴死或者饿死,海上一片茫茫。

海防巡检在接到了稽税房稽税后,稍加询问就把从宁波港出发的夏氏给抓到了,敢偷皇帝的钱,当即三艘战座船就跟在了三桅夹板船的后面,而后两艘海上的庞然大物五桅过洋船,堵住了夏氏出逃的路。

夏氏部分逆贼没有抵抗,束手就擒,在面对五桅过洋船三十余门火炮的时候,夏氏唯恐跪的慢了,被火炮撕裂,部分已经被缉拿,扔到了水翼帆船上,押送入京,还有一部分逃往了安南。

这就是为何王国光非要找皇帝投资,因为僵化的大明朝廷,如果这三十二万两被这样蛮横的侵占后,先是奏报到京师,而后京师再告知地方,地方再去调兵遣将,夏氏早就逃跑了。

而追查陛下的钱被谁给吞了,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先抓了摁住再说,说难听点,如果骆秉良不顾及自己的性命,甚至可以玩一出无中生有,满足大明皇帝如同饕餮一样对白银的贪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镇抚司本就是皇帝手中的利刃,皇帝真的要杀人,骆秉良就是死,也会办好,一如当初纪纲冻死解缙一样,成祖文皇帝让解缙死,解缙就不能活。

只不过陛下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自己的钱一分不少,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要。

“大司徒啊,你就是看到了这个案子,才下定决心注资对吧?”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颇为感慨的说道。他还是低估了王国光这个老狐狸的谨慎和保守,看到了不会亏本金,才肯下注投资。

王国光也没藏着掖着,俯首说道:“诚如是。”

王国光要推动国帑在南衙投资有几个问题,他无法解决。

第一个就是朝臣们的攻讦,聚敛兴利依旧被认为是不仁不义之政;第二个就是国朝投资因为僵化的问题,必然会损失本金,而且还要做好全部损失的准备;第三个就是保证盈利,哪怕是直接投资,真的能逐到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六册一账可以保证账目上有钱,但是无法保证国帑真的拿的到钱。

这三个问题,王国光无法解决,他就无法做出决策,但是通过陛下,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陛下,那些一地多押的田亩,如何处置?”张学颜询问着陛下的意见。

朱翊钧立刻回答道:“朕的田!”

王国光和张学颜互相看了一眼,立刻露出了一副理应如此,本该如此的安心表情,大明国帑的钱,按照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不能给皇帝的,否则就是有借无还,可是陛下这个模样,却让王国光和张学颜再安心不过了!

本来皇帝不肯投资画舫生意,王国光会稍微怀疑陛下的盈利能力,可是陛下现在直接一句朕的田,就打消了所有的疑虑!

陛下一定能赚,而且是血赚!

把你们的月票交出来吧,再不投票,就过期了啊!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