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鹤鸣酒楼上。
一名年轻人看着报纸上的宣传,冷笑一声说道。
“杜兄,有消息么?朝廷还是没有改考纲?”
“没有消息,应该是改不了了。”
“没搞头咯,我们四川人咋就啷个命苦啊。”
“好不容易在四川开科举了,不考四书五经,考什么算学,西学,礼学,兵学,这是读书人能学得会的吗?”
“不考了!不考了!”
一群读书人模样的儒生们或是唉声叹气,或是群情激奋。
这些四川的儒生们其实盼望着科举许久了。
除了西域之外,四川是最后被大明收复的省份了。
其实也不是四川有多少清朝的驻兵。
纯粹是乾隆彻彻底底的把四川卖了,卖给了大大小小的士族,在四川形成了大量的“军阀”。
要清理起来可不容易。
主要是朱皇帝不想给这些“军阀”太多的利益,直接派兵又容易造成太大的死伤(四川老百姓的死伤),因此四川的事情就拖到了光复四年年中,右丞相顾松亲自领兵四川梳理地方,各地的军阀们见大明来硬的,才纷纷解散军队投降,四川地方才算是解决。
因此,现在的四川并没有推行“秀才为官,官衙下乡”的政策。
而是基本上保留了基层士绅的统治格局。
而四川一省的科举到光复四年年末才开始筹备。
科举对于读书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了。
但是因为在除了四川之外的其他南方省份,科举都已经考了两三次了,也改进了两三次,有那么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也没闹出什么乱子。
但这一次在四川的科举对四川读书人的冲击太大了——主要是内容。
朱皇帝是个急性子,也没怎么管四川读书人能不能接受,就直接要求四川和其他南方各省接轨。
考一样的内容。
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科举复习材料在四川分发。
这引起了四川儒生们的强烈反弹!
和两江、两广、闽浙、湘湖等地的相比,这个时候的四川更加封闭,四川儒生士大夫的头脑也更为保守,再加上现在四川地方也没有什么秀才为官来管着,地方上的“自由程度”要比起南方其他省份都要大得多。
都有点接近明末的时候的东南士林的自由度了。
四川本地大儒们纷纷在报纸上登文反对新学——是反对新学,不是反对科举。
要求科举继续延续八股取士的传统,只能从四书五经上出题。
同时在成都,还有人创造性的发明了“大字报”。
用大字报来发表看法,攻击新学。
这种新型斗争方式,迅速风靡全川。
四川的每个县城都有人贴了大字报。
攻击新学。
舆论的酝酿之下。
开始出现了“罢考”、“请愿”的呼声。
罢考就是拒绝去考这次的四川省科举。
而请愿。
就是要号召四川士子去中都向皇帝请愿!
“依礼!大明臣民有请愿之权!我等四川士子必须要前往中都,向皇帝请愿!”
“朝廷要亲贤臣远小人!亲孔孟圣贤之道,远歪门邪道!”
“中华自有直指本性的大道,何需在学什么西学、算学、兵学、礼学。”
鹤鸣楼内。
众四川士子纷纷嚷嚷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