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21 章 外放泉州(第1 / 2页)

三月初八,是华兰出嫁的日子。

袁家虽然复爵不过几十年,但到底是伯府,姻亲故旧们还是在的,而且袁老伯爷经营了几十年,在军中也算有些势力,于勋贵朝臣之中,也有不少姻亲故旧。

而今的忠勤伯夫人所出身的章氏,是不是勋爵之家,但也是累世的官宦之家,世家大族。

盛家虽然人丁单薄,底蕴不深,但王若弗出身的王家,而今虽不似王老太爷在时那般鼎盛了,但那些姻亲姑旧却不在少数,还有昔日王老太爷提携过的那些学生晚辈。

是故华兰的这场大婚办的十分热闹,不管是盛家还是袁家,皆是宾客盈门。

作为盛家的嫡长女,盛家给华兰的陪嫁可谓十分丰厚,说是十里红妆也不为过。

明兰看着拿着团扇的华兰被长柏背进花轿,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脸上堆满了笑容。

“好热闹啊!”明兰不过九岁,身量也不高,一身孩子打扮,带着小桃凑在人群前头瞧热闹,自然没什么不妥。

虽然热闹,但似这般热闹东京城里每年总要有那么几起,那些个勋爵之家,哪家不是人丁兴旺,一家子三四五六个兄弟,袁家和盛家的家世不过寻常,虽然华兰的嫁妆不少,但在东京城里,和独一无二根本就不搭边。

至于东京城里的百姓,对这种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了。

华兰大婚之后没多久,王重外放的事情也有了眉目,当初嘉佑帝金口玉言,说让王重先磨练两年,不管嘉佑帝口中的两年是实数还是虚数,但如今两年已过,王重谋求外放的事情,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一直到七月下旬,三年一度的秋闱都快开始了,王重外放的事情才确定下来。

虽说朝廷之中,有职官和差遣之分,但二者之间相差也不能太大。

所谓职官,就是指官员的品级、虚衔,而差遣就是指实际的差事。

现在摆在王重面前的选择有三个,一个登州通判,一个青阳知县,还有一个,泉州通判。

一北一中一南,都齐全了,而且还都是在东部地区,登州位于京东路,渤海之滨,青阳县隶属池州,属江南路,泉州则位于福建路,地处闽南。

三个位置,由北至南,离东京越来越远。

以往这些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毕竟等着补缺的进士举人一大把,还有勋贵子弟。

好在盛紘在朝中颇有些人脉,替王重稍稍运作几番,在广云台里请上几个晚上的客,再叫上那位仰慕王重这位状元郎才名,弹的一手好琵琶的温行首作陪,这事儿便有了挑选的余地。

“青阳知县不必考虑,泉州太远也太偏僻,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登州。”盛紘给王重分析道:“登州虽不算繁华,但不论是水路交通还是人口,均胜过泉州。”

王重却道:“登州确实繁华,却也不容易做出成绩!反倒是泉州,虽偏安东南一隅,境内多为山地,又有山民之患,但若是能下一番功夫,反倒容易见到成效。”

登州位于山东半岛之上,濒临渤海,地理位置颇为优越,相比起来,现在的泉州,确实算是偏远落后了许多。

看着王重,盛紘脸上露出笑容,愈发满意,点头道:“子厚所言不错,既如此,那便定泉州吧!”

其实若是王重再等等,说不定还能有更合适的地方,只是现如今王重急着离开东京这处漩涡之地,自然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个合适的选择,便选了。

王重在朝中没什么人脉,上下打点这等事,自然要靠盛紘这位处事圆滑,善于左右逢源的未来老泰山。

七日之后,王重外放的事情就差不多定了下来。

王重只是个六品小官,吏部那边完全就能做主,无须通过嘉佑帝,但这事儿怎么可能瞒过嘉佑帝的眼睛。

于是乎王重再度被小内侍领着来到御前,面见嘉佑帝。

“微臣拜见陛下!”王重躬身拱手作揖见礼。

“无须多礼!”嘉佑帝抬抬手,看着王重:“爱卿在东京待的可是不如意?”

“回陛下,东京之繁华,亘古少有,臣怎会待的不如意!”

“那为何这般急着离开东京,谋求外放呢?”嘉佑帝问道。

王重再度拱手躬身作揖道:“曹孟德诗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臣虽年轻,却也有报国之志,犹记昔日在先师膝下之时,先师曾对微臣说过,读万卷书,还需再行万里路,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实践,方是检验书中道理的唯一方式,若是一辈子只知道抱着书本苦读,不闻世事,便是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用。”

嘉佑帝闻言不住点头:“不愧是能教导出爱卿这般少年天才的奇人,只可惜······”

王重道:“陛下不必惋惜,生老病死,乃自然之道,天理循环,恩师素来豁达,想必去时脸上也是带着笑容的!”

嘉佑帝看了王重一会儿才道:“泉州偏远贫瘠,地少人稀,爱卿放着登州不选,偏偏选了泉州,心中可是早有成算?”

虽不过寥寥几句话,但透露的东西却不少。

王重道:“登州虽好,却太过安逸,臣便是去了也难有建树,泉州虽偏远贫瘠,地少人稀,但只要用心治理,时刻牢记以民为本,为百姓谋福祉,发展农桑水利、促进商业贸易,想做出成绩来,应该比登州更容易些。”

听着王重直言不讳的话,嘉佑帝忍不住笑了起来:“爱卿倒是直爽!”

王重道:“若是旁人问,微臣可能会说些好听的漂亮话,可陛下问了,微臣不敢隐瞒,正所谓学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微臣出身寒微,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便是将来能够一展所学,报效朝廷,以求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博一个富贵前程。”

“哈哈哈哈!”嘉佑帝笑的愈发酣畅,不由得再度问道:“那爱卿可了解泉州?”

王重道:“泉州属福建路,臣在扬州时见过不少自福建来的商贾,听那些商贾们说过,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境内多为山地丘陵,田地稀少,种的粮食缴完税后便不够吃了,当地的百姓就只能另谋生路,好在我朝鼓励贸易,鼓励百姓经商,是以福建路内多有商贾。

泉州想来也不例外,而且泉州临海,百姓虽能出海捕鱼,但臣听闻海边时常会有海盗袭扰,当地官军虽屡屡围剿,可这些海盗却如野草一般,剿之不尽!”

“不知爱卿有何良策,以治泉州?”嘉佑帝好奇的问道。

“未知泉州,未见泉州现状,不了解当地的详细情况,臣不敢妄言!”王重道。

“爱卿能如此谨慎,是百姓之福。”嘉佑帝道:“不过今日你我君臣只是闲谈,爱卿大可畅所欲言!”

“微臣领命!”王重再度拱手躬身施礼,随即长身而立,朗声说道:“臣窃以为,地方官员应该考虑的,无外乎‘民生’也!何谓民生?既百姓生计耳!然天南海北,不同地方,百姓们多能以来的生计也不相同,正是南北,北地多种小麦,南方多为稻米,辅以小麦。

粮草乃百姓生存之本,臣虽未到过泉州,但之前也特意打听过一番,泉州境内,多丘陵地带,臣以为,于合适的地区,可号召百姓修建梯田,兴修水利,其余不适合开垦田地的地区,则鼓励百姓经商,进城做工,以谋生计······”

王重一番侃侃而谈,说的也都是些理论上的东西,并未深入,但嘉佑帝听了却不住点头,因为王重所说,无一不和民生有关。

“看来爱卿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嘉佑帝显然颇为满意。

王重恭敬的道:“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具体如何施为,还得等到了泉州,了解泉州各地的详细情况之后,再因地制宜,重新拟定详细的章程。”

“只是,微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想请陛下开恩!”

嘉佑帝心情不错,笑着道:“说说吧!”

“臣曾听先师提及,有晒盐之法,可从海水之中,经诸般工序,提取食盐,只是盐务涉及国本,臣不敢妄试。”

“自海水之中提炼食盐?此法可行?”饶是嘉佑帝也不住眉梢微挑,随即皱着眉头,看着王重,颇为严肃的问道。

“臣只是曾听先师提及,从未尝试过,也不知能不能行,若不能行则罢,可若是此法能行的通,臣想请陛下恩准,许臣在泉州兴建盐场,募百姓为工,如此既能增加泉州财赋,又能解决一批百姓生计,岂非两全其美之策!”

“若是此法当真有用,日后传遍天下,我朝沿海之地,均可开设盐场,届时盐价势必下跌,黔首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吃不起盐。”

嘉佑帝神色颇为郑重,点头道:“既如此,朕便再下一道圣旨,爱卿尽管放手施为便是。”

“陛下圣明!臣肝脑涂地,无以为报!”王重语句铿锵,真情流露。

嘉佑帝确实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君,和王重所熟知的那位正史中的北宋仁宗,有极多相似之处。

盛家,寿安堂。

王重与盛紘一道坐在堂下,盛老太太坐在上首。

“眼下既已定了泉州,不知子厚打算何时离京赴任?”盛老太太问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