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三百九十八万字,三百八十三天,人生第一本长篇。
因为是第一次写长篇,所以很多写法比较稚嫩,也因此踩了不少坑。
当然,其中最值得诟病的还是评论区一直在说的“水数据”。
不能说数据不好,只是我写的数据确实有点太多,不知不觉就写了那么多,虽然没有部分人说的“五分之一”那么夸张,但也足以可见观感如何。
吸取教训吧,如果有下一本的话,我会改一改数据的出现频率。
——————
其次的话,主要还是剧情把控这块。
目前被骂的最惨的应该就是“复辽之役”、“灭金”以及后记十八和十九了。
复辽之役写的确实有些虎头蛇尾的,原因主要是我个人当时比较在意评论区的说法,把原定的剧情更改了。
原本的剧情应该是全明星阵容和努尔哈赤在辽沉一地爆发决战,然后努尔哈赤继续向历史上一样发挥后金的高机动,明军则是扎硬寨打死仗,最后努尔哈赤死,黄台吉和莽古尔泰、代善分裂。
可惜最后没坚定,导致剧情更改了。
至于灭金一战,有说给后金开挂的,有的说削弱明军的,总之众说纷纭吧,我也没什么能解释的。
最后的后记十八和十九,其实决定要写番外和后记的时候,我就知道会被骂。
因为这一段剧情被浓缩了,所以导致很多读者都觉得朱简焕这样的人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支持。
后记十八和十九的历史原型是一场政治事件,不过被我改成政治引发的军事冲突。
朱简焕、张炳忠、李黄来、骆常宫各自都有原型,但原型的势力是谁就不能说了。
因为这一章是完本感言的免费章节,所以简单梳理一下,算是给观感不好的读者一个交代了。
——————
朱简焕出生咸嘉三年(1717),绍庆元年(1725)被册封太孙,绍庆二十七年(1752)被册封皇太子,同年三十五岁。
在朱由检和朱由校定下的制度里,太子监国是常态,朱简焕第一次监国是武狩六年,这一年朱简焕四十一岁。
朱简焕引起的武狩之变,算是朱由检和朱由校定下太子监国制度的崩溃,也是封建王朝立太子的弊端。
太子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代表的是皇帝的继承人,下一任皇帝,所以历代皇帝只要立太子,大部分大臣就会开始倒向太子,未来的皇帝。
这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问题,而大明的太子监国制度则是给了太子极大的一个权力。
太子监国之后可以提拔官员、武将,致使文臣武将倒向自己。
这就是朱简焕为什么会得到张炳忠、罗辅和李黄来、骆常宫这四个人和一部分中层官员投靠的原因,他们大部分是被朱简焕提拔上来的。
朱简焕对百姓的残暴的行为,对于张炳忠他们所处的阶级来说并不算什么。
至于普通士兵参与内战这一事情,也符合了历史原型里面大部分人被口号洗脑裹挟去对抗“好”的一方。
朱简焕造反的成功在于上层人的投靠,以及上层和中层对基层的洗脑。
在基层只能从国家获得外来消息的时候,朱简焕以监国、太子身份和大量官僚阶级所喊出的“吴王挟持武狩帝,各地兵马勤王,拨乱反正”的消息就是基层士兵能获得的唯一消息。
基层士兵有的不相信朱简焕,投降了,书里有写。
但更多基层士兵的选择相信他的言论,相信了自己的守备、参将和总兵,因此坚持着自己认为的“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