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五章预防(第2 / 2页)

历经了十余年的奋战,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已经名震寰宇,在军略、军政上恍如泰山北斗,令常人难以逾越。

随父入汉的杜预,因其父的身份的原因,可以接触到大汉一些机密政策或是重要资讯。而杜预本身从小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法律、工程等学都有涉猎。在他认识到了诸葛亮的所为后,早就对其崇拜不已。

若非诸葛亮常年征战,加之杜恕久任武威太守,杜预无法跟随诸葛亮左右,否则他早就想跟在诸葛亮身旁侍奉,听其教诲。而刘禅名为让其送药,实质是让杜预侍奉诸葛亮身侧,以为教导。

就是不知道诸葛亮遇见如此璞玉,会有什么反应。希望能在心理上让诸葛亮开心些,从而对他的病情微微有所改善。毕竟诸葛亮曾感叹己身之学,无人能通。

“哈哈!”刘禅指了指空空的茶杯,笑道:“还不奉茶!”

“诺!”

杜预起身利落,一脸欢喜地接替了侍从的工作,专心服侍自己的岳父和父亲。

其间,杜恕沉吟少许,奉上奏疏,进谏说道:“陛下,臣居西北武威,闻江原官谷桉。柳句、伍益所为不法,振动蜀都,而其罪状发于一小吏,满堂公卿大臣初无一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司隶校尉掌于上丞相之手,御史中丞形同虚设,上丞相于国内时,尚能举纲法度以监奸佞之人。”

“上丞相跨地远征,司隶校尉难掌其责,御史中丞手无大权,朝廷风气又如何肃然。尚书令虽是贤才,但如何能一心二意,既筹集军粮,又能掌朝中督查之事。臣窃以为,大汉至今,还需改良内府之法。”

“且国中大臣多为荆州人士,上丞相虽贤,但其下从之又是如何?向朗虽忠于国事,然不治素检,朝中之事,皆应和马氏二人,岂能为国之大吏。荆人势大,诸吏默认无言,应和荆州士人所行。”

“大汉朝政不同往日,陛下可念荆人立国之功,然治国之时,当有所摒弃。今时上丞相尚能提拔英才,不宜偏私。若其亡后,荆楚士人比为朋党,又当复后汉关东士族之事,届时其害不在外,而在内。”

杜恕跪于地上,言语间极其诚恳地述说着自己的看法。

“臣有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今当有筑穴之势,不可不防。今者外有伺隙之寇,内有贫旷之民,陛下当大计天下之损益,政事之得失,诚不可以怠也。”

刘禅看着杜恕的奏疏,许久不言,而是将奏疏放到桉上,负手起身,眺望远处的景色。

杜恕这奏疏若让外人看见,必定会掀起大的波澜。他直接向大汉朝中的荆楚士人开炮,告诉刘禅,这些人团结在诸葛亮身旁。诸葛亮在世还能利用他的威望,去提拔大汉国内其他地方的俊才,他们不敢有怨言。

但如果诸葛亮去世了,这些荆楚士人极其容易形成仿佛东汉时期的关东士族集团,反噬大汉的根本。而杜恕希望刘禅能够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且对这种现象动刀子。

当然杜恕所说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禅又如何不知晓。在平定关中后,刘禅有意识地提拔关中士人进入大汉高层,如委任鲁芝作为侍中,又让他出任荆州刺史,成为大汉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荆州士人的刺史。

但如今的刘禅似乎发现,自己的动作好像跟不上了,拿下南阳后,重新有了根基的南阳士人的势力将会快速膨胀。

不知过了多久之后,刘禅开口说道:“务伯当有大才,今在外许久,恐有荒废才学之所用。即日入朝为官,封侍中,领御史中丞,左御史大夫董允,共掌御史台。今后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副官御史中丞。”

御史台的执掌者,乃是御史大夫,后至东汉,御史中丞领御史台属官。而刘禅则是准备,先组建新的御史台,改革官制,确定了御史大夫为话事人,御史中丞为副手的领导体系。

二人权利二分,御史中丞职督管地方御史,负责接受公卿奏事。御史大夫,主负责弹劾百官与日常工作。当然这是短暂的做法,等到适当的时机,将进一步改革御史台。

确实需要向杜恕所说,让其他州郡籍贯的官吏进入大汉中枢,从而改变下大汉传统,即一直以来的荆楚人治国的习俗。

但也不是让荆楚人消失,还是降低荆楚士人在大汉国内的话语权。毕竟大汉若掌握天下,将要面对关东士人的涌入,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力量,反而是危险的。因此大汉还是需要保持以荆楚士人为核心的体系,稳定大汉的基本盘,只不过引入其他地方的人进行对冲,不至于一家独大。

“臣领命!”杜恕应道。

“今日之语切不可向外人告之,违者斩。”刘禅叮嘱众人道。

“诺!”

周易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君主若无保密意识,就会失去良臣。臣子没有保密意识,会因泄露机密而亡。国若欲成大事,泄露机密,反而会有大害,以至于亡国。

因此,这种事不由刘禅不谨慎,一旦泄露出去,杜恕将有危险。不仅如此,也会引起荆楚士人对刘禅的忌惮,于国不利。

(今天没更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