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郡,隆中。
天上冷月映照着大地,冬夜颇是寒冷,寒风呼呼地刮过树梢,树木摇曳身姿。
在汉水南畔,一支汉军步骑精锐打着火把,吹响军鼓,大军口衔枚,马裹蹄,万众寂然,绝无言语。只有沙沙的脚步和沉闷的马蹄声,偶尔还有寒风跨过猎猎作响的旌旗声。
合计万人的队伍形成了好几条长队,各队前头,都有向导作为引路。队列中的骑卒和步卒高举着火把奔走,渡过了汉水。从空中俯视下看,好像是几条巨大的火龙在平原、丘陵间向东蜿蜒前进,有时候合拢到一处,有时候又分散。
‘邓’牙旗之下,身披大氅的邓艾骑在战马上,询问向导道:“此地离襄阳还有多远?”
幸亏今夜明亮,向导凭借着月光打量周围的山势,说道:“将军,此地向东乃是隆中山,向东走便是万山,万山以南有柳子关,过了柳子关,走十里便至襄阳。以我军脚程,又在夜色中行军,不到一个时辰便能抵达柳子关。”
邓艾感受着凛冽的寒风,吩咐道:“兵贵神速,全军向东急行,当速破吴军。若要东吴察觉,恐难破孙权也。”
若让孙权察觉到邓艾所部,基本是会围攻深入的邓艾所部,而邓艾基本要上山守备,等诸葛亮率大军南援。如果孙权胆怯逃窜,那么邓艾也失去了袭击孙权大军的机会。
因此,此战的要求在于迅速,以及悄无声息。那么大汉军中能有如此强的指挥能力,除了黄权、王平、魏延外,也是仅剩姜维、邓艾等将,姜维在关中,最适合的人选莫过于邓艾。而且邓艾有夜袭长破上邽的经验。
“诺!”
随着邓艾的吩咐,习惯走山地的巴蜀士卒在有向导的指引下,速度加快起来。
邓艾之兵就是诸葛亮破吴的真正手段。在此战之前,诸葛亮派遣了大量的斥候探查东吴一带的布防,在探得情报之后,诸葛亮破吴之策便了然于胸。
其破吴时机必须在当下,不能久持,有襄阳被破的风险,而大汉失去汉水下降之利,也难以击败东吴。
因此,诸葛亮还是使用他屡试不爽的‘声东击西’之策,调动驻守西部的全琮所部向东奔走,从而暴露出他与孙权二军之间紧密的防线。
然后熟知发源于流经陇西、汉中的汉水,会在冬季水位大幅度下降。也知晓隆中一带汉水来回拐弯,此段淤积的泥沙多,冬季江中的滩涂也会更多。
在此情况之下,是不利于吴军的水师大规模作战的,但却有利于汉军趁夜渡河。
故在全琮率主力如他所愿西进之时,紧密的汉水防线有了纰漏,而潜伏在汉水北岸潜伏许久的邓艾,今夜直接在隆中一带渡河,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汉水南岸,出现在孙权大军的西面,如利刃瞬间撕裂东吴的汉水防线。
而隆中之所,身处群山环抱之间,东接万山,而再向东便是襄阳。距离襄阳的路程也不过是二三十里之遥,若是强行军,白天一个时辰奔袭即可至也。
因此,抵达南岸的邓艾所部的任务,就是率领蜀汉精锐突袭襄阳城外的孙权大军。
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用兵,比早些年用兵更加狠辣,能够从中瞬息之间嗅到战机,从而一剑封喉。
走了半晌,斥候骑着骏马,从前方奔驰而来说,说道:“将军,前方十里外就是柳子关,柳子关颇是险要,建于大道之上,遏守我军前行襄阳之路。”
柳子关是东进襄阳的关隘咽喉,其建于万山与柳子山之间,伫立于大道之上。率先抵达城下的朱然所部,虽未攻克襄阳城,但却是夺取周边的一系列的关隘,柳子关便是其中的关隘之一。
邓艾也不着急,在火把的照明下,掏出诸葛亮画的地形图,问道:“根据此舆图,柳子山中但有小道,可通柳子关身后,直抵襄阳城,可有此路如此?”
向导盯着舆图半晌,说道:“当有此路,不过此路榛莽苍苍,陡险蔽野,常有虎狼出没,行走不易。且襄阳战乱数十年,小道往来之人少,仅有迹可循而已,行走还需伐林为道,穿梭其间。”
顿了顿,向导补充说道:“我等走此路,当在黎明之时,抵达襄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