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中有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有本来已经有些知名度的人,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了“知名度”这个玩意的含金量,因为“知名度”,可以有很多种途径变现。
所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制造各种话题,就是为了引来公众对自己的关注。
一番运作之后,好多普通人成功的晋身为“网红”,之后,有的成功傍上了富豪,成了富婆,不少开起了网店,当起了店主,据说最成功的,一年能有八位数的收入。
还有些,不管是有正面还是负面的知名度,就靠着自己有“知名度”的这副皮囊,来钱更快。
比如那个以一人之力,轻轻松松的干倒了一家百年老店的“郭某某”,与人春风一度,就能得到大多数人一年都赚不到的收入。
至于那些本来有点知名度的人也是各种绯闻,各种捆绑,各种跟风,各种模仿,不管网友是骂还是赞,总之,经常让自己登上热搜榜头条,成功的从国内二三线的位置,进步到可以去国际上刷声望。
在网友们一边倒的嗤笑声中,被嗤笑的人,已经接各种代言接到手软。
眼前发生的事,让冯一平觉得自己那么多年,还真有些白混了的感觉。
原来他后来见识的那些手段,是现在的人,早就玩剩下的,原来现在就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也早就会各种“捆绑”。
省城,冯玉萱今天脾气特别大,办公室没人敢进。电话在响她也不接,把一份报纸狠狠的拍在桌上,“放屁!”
地下,还胡乱丢着好几份报纸。
首都,今天的公司里,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愤懑之情。茶水间那里,不少员工都在义愤填膺的议论着。
金翎把一大叠报纸送到冯一平桌上,“你看看吧,”
冯一平翻了翻,只看看标题,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还好我爸妈在村里,看不到这么多报纸,不然以他们的性子。特别是我妈,怕是早就要骂娘。”
“你就一点也不生气?”金翎不解,有些她看了都挺气。
“生气?那不正中他们下怀!”
事情很简单,在越来越多的报纸,都报道了冯一平这本书,为蓝海战略积攒了很高的知名度之后,一些报纸上,也跟着出现了不少批评和唱反调的文章。
说白了。就是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决心抓住这个目前热门的话题。炒一炒自己的知名度。
首先开炮的是南方某报纸,刊登了一位吴姓“专家”的文章,标题挺吸引人,“是管理专著,还是管理小说?”
文中说,这些年中国企业走过的路。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产业内竞争能力与优势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的正路。
试图寻找没有对抗性竞争的领域的战略,也许适合于个别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年少成名”的“天才”,但对于大多企业而言,逃避产业内的竞争无疑于自杀,在“红海”中尚不能建立竞争优势,你能相信它到“蓝海”中能畅游吗?
这本专著的作者,据说原来写过小说,写蓝海“战略”的时候,可能同样是按小说写的,所以,他所谓的“战略”,依然停留在文学式管理作家的梦想之中,这与在武侠小说中,寻觅绝世武功秘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企业的战略与管理,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假设我们的企业请那位冯同学咨询,那么他最大的结论可能就是:“这个行当你别干了,找一个没有竞争对手,而又能创造高价值、高利润的行业干吧。”
企业不想竞争,想找蓝海,就和那些人,想找一个“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蓝海战略》之所以受人追捧,本质上反应的,不是进取的企业精神,而是投机的惰性思维,谋求企业策略的简单化和通俗化,似乎成了管理者们理直气壮的要求,但我要说的是,这些人,理应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至于作者,我不想说什么,算了吧,他还是个分不清小说和现实的孩子,最好还是不要告诉他,诸如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这样残酷的事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