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月份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楼价高企,是否已经现成泡沫”。受内地政-治风波的影响,香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骤然兴起新一轮的移民潮。大量准备移民海外的香港人,急于抛售持有的物业,造成香港楼价暴跌,几个月内腰斩了三分之一。
但从今年年初开始,“政治风-波”的阴影开始褪去,大家的心态已经从值钱的恐慌恢复到平静,有刚性购房需求的市民趁着楼价处于低顶而纷纷出手,于是香港的楼市迅速回暖。特别是在不久前,东方集团宣布将在内地展开新一轮的大规模投资之后,整个市场的信心为之一振。
东方集团作为香港最大的本土财团,李轩作为蝉联多年的世界首富,都用实际行动表示继续看好内地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让许多惶惶不安的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天塌下来有高个的先顶着,李轩这个超级富豪无疑是许多人眼中的风向标!
已经消失了近一年时间的炒楼花,再一次重出江湖。有小道消息称长实集团将提前推出汇景花园楼盘,于是一夜间长实集团的总部华人行前排起了两三千人的买房长龙。
八十年代中期,李嘉城与香港地铁公司合作,一举拿下多个地铁站上盖项目。而建于港铁二号线蓝田站平台上的汇景花园,是长实公司开发的最后一个地铁沿线上的大型私人屋邨项目。
虽然长实公司紧急出来辟谣,汇景花园计划在1992年8月才会落成,今年年内不会开盘,但排队人群依旧不愿离去。由于汇景花园的规模有限,住宅单位总数不到1000个。而按照香港开发商的售楼管理,首次开盘推出的户型单位最多只有总住宅数的七八成。
也就是说排在队伍后半段的人根本没机会挑选房子,于是现场出现了啼笑皆非的投机交易。一名炒家干脆与排在队伍前端的人商量,愿意出5万港币买下他的排队号,结果一群人都没反应。
最后这个价格被一路抬高到8万港币时,才有一个排在队伍第五十来名位置的人站出来,当场拿钱卖掉了自己的位置!这是在长实公司已经现场辟谣说,今天没有售楼计划的情况下依旧发生的一幕,可见香港的炒楼风气有多么身盛行。
“楼花”一词最早是由有“红色资本家”之称的霍营东在五十年代发明的,说白了就是一种预售房。当时刚刚靠着在朝-鲜战争中向内地偷运紧俏物资而赚到了第一桶金的霍营东,有心进军房地产业。
但房地产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霍氏的实力略显不足。于是霍营东就想出了“卖楼花”的办法,在楼盘刚刚开始动工时就以一定的折扣价格对外发售。这样一来霍氏可以提前回笼资金,用买房者的钱来建楼,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开发风险。
而对购房者来说提前购买房屋期权,比买现房可以获得更大的折扣。即使不自住,等到楼盘建成后以开盘价转卖给其他买房者,也能获得一笔不菲的差价,这就是炒楼花的由来。
当然,炒楼花需要建立在房价上涨,楼市供不应求的前提下。像去年香港楼价出现暴跌,短短几个月内就腰斩了三分之一,让炒楼花的人亏到吐血,纷纷选择中途违约。
买楼花根据交钱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清,这样获得的折扣力度最大。而另一种是根据楼盘的施工进度分期交钱,比如完成25%交第一笔钱,完成50%交第二笔钱等。
这种方式的折扣力度没有第一种大,但对购房者来说,风险相对会小一些。一旦楼盘出现烂尾,或者楼价出现暴跌的情况,购房还有停止交钱、断尾求生来减少损失的机会。
去年的楼价腰斩狂潮中,许多买了楼花刚刚开始交钱的投机客,就纷纷选择了违约。以至于多家实力孱弱的小开发商一时间陷入资金周转困难,有几家最终没撑过去,破产倒闭了!
而在楼市火旺的时候,炒楼花几乎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1986年,香港地产业自走出前途危机之后迎来第一波升浪,当时港岛柴湾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448个单位发售。开盘前8天,已有大批买家,包括代人排队者、炒家和公司经纪大排长龙、日夜轮候。
有一家人爷孙三代六人齐齐上阵去排队,最后拿到五张购楼申请表。这家人在售楼大厅里,随即就以每张4万港币的价格卖给了高价收购的炒家,也就是说一家人画了一个星期就净赚了20万港币。
而实际上,这家人相比于炒家只赚到了一个零头,因为杏花邨的房价在开盘后不到一个月,就算是最小的户型价格也至少上扬了30万。也就是说之前的炒家花20万收购的5张申请表,只需交钱买房一个月,就能收获至少130的净利润。
正是因为炒楼一转手就可以赚几十万甚至过百万,让香港社会从八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铺定输赢、赢了就发达的赌徒心态。辛苦工作赚钱的人,活得远没有那些不务正业的投机者来得好,这种巨大的挫败感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以前,香港虽然也有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投机楼市给香港社会带来的隐患。但香港各大地产商强大的影响力,让这些异议之声根本翻不起浪花。地产公司一直以来都是香港各大报纸、杂志最大的广告金主。
几乎每个楼盘发售之前,地产公司都会购买整版、整版的版面用来刊登售楼广告。所以为了不得罪这些金主,报纸、杂志的主编们,自然不愿意刊发不利于楼市的文章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