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二十六章 别开生面的员工见面会 下(第2 / 2页)

这个就有点酬谢功臣的味道了,如果报上去,林主任这一关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张厂长那是满口答应,一般来说,这个青年标兵什么的都是做得好的厂容易通过,但是今天既然林主任亲自提出来了,那通过就真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接下来进入实质性操作后,事情才真正艰难起来。按照区里原来的设想,凌丰厂是整体打包处理为上策,这种处理区政府最省心,也不容易让人诟病。

所谓打包,就是将现有资产、债务、人员等通通捆绑在一起,在进行资产评估后一并交割,按照这种模式,凌丰厂居然还有俩亿左右的净资产。前面已经说过,凌丰厂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所谓固定资产设备,在账面上各种资产折旧下来大概还有一亿三千万左右。

加上500多亩土地使用权评估折价大约三个多亿,扣除银行负债之后,账面上真还有俩亿多一点的资产,可是现状是那些固定资产设备老旧不说,而且对于杜克来说完全没有用,拆除出卖估计也就是卖一废品的价格,能够回收一俩千万就顶天了。

而土地使用权这块是完全抵押给银行的,也就是说如果还不起银行2亿多的贷款,这个土地使用权也不归凌丰厂所有了。所以说这个2亿多的净资产真的很扯淡。

杜克虽然不像占公家什么便宜,但是也不能闭着眼睛吃大亏啊,这么重的负担搞不好还会拖累到MI母公司的发展,做好事将自己搭进去,这可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因此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进展还是比较艰苦。对于厂里现在的设备资产,杜克是一件都用不上,因此强烈要求将这部分资产剥离出去,工厂负债已经不少了,如果再加上这部分不良资产,杜克接收这个工厂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搞不好厂子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夭折了。所以这块杜克是坚决不同意留下来。

要知道接收厂里的俩个多亿的贷款,对于杜克来说已经非常吃力了,现在MI公司虽然赚钱,可是市场千变万化,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进入低潮期,没有一点现金储备,到时候杜克拿什么去渡过企业的冬天。

不错,这个厂的土地是值一些钱,但是别忘了这些土地基本上都抵押给银行去了,欠银行中俩亿多的贷款不还,这部分土地连政府都没有办法收回去。可以说,这个价值是账面上的,但是银行的债务确实非常现实的,每个月都要还一些的。

所以这个凌丰厂不能就这么完整的接下来。

因为这不完全符合在商言商的商业之道,不是长久的做法,所以在这一点上,杜克以及背后的舒雅等人,都坚持要求将设备资产剥离,然后以承担厂里所有债务、权利的方式接下工厂,三千二百多工人(其中退休职工六百多人)也全部接收安置。

通过几轮艰苦的谈判,市里最终还是同意了以杜克他们提出的意见为主的改造方案,没办法,这三千多工人别说丢给东城区负担不起,就是丢给市里,市里一样傻眼。

MI公司承诺全部安置这批职工,这已经是合资项目近年来少有的条件了,以前多数一谈起合资,都要求下岗多少多少比例的,大多以减员增效为目的。因此合资越多,搞得下岗工人就越多,使得几个合资项目一谈下来,一时间弄得遍地都是改制下岗工人,给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在将固定资产剥离给其他同类企业之后,再次找资产评估机构的新评估值,凌丰厂大约有六千万左右的净资产。考虑到MI公司同意全员安置凌丰厂在职和退休员工,区政府同意最终MI以近乎零价格取得了这个工厂,六千多万的净资产算作三千多员工的安置费用。

这样,政府以剥离一亿多设备资产为代价,平稳的将凌丰厂改制成为了一个独资的企业。条件是二亿多的银行贷款要求MI公司在三年内还清,加上工人的工资,MI公司每年这一块就要付出将近二亿。

这还不算MI改造工厂需要投入的新设备投资。

所以为了获得这个工厂,MI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如果没有形成月产销二十万套以上的产能规模,MI公司连盈亏平衡都做不到。

不过有了这个场地,按照克莱门特的勘测估算,最多能够扩充到二十五条生产线,也就是说这个基地的极限生产能力可以达到惊人的月产百万套。这个产能应该足够支撑MI公司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