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心领神会
林强多年前曾跟几个瓷砂大老板合作过,对其中的道道自然最清楚不过了。
之前没有成立股份公司时,自己的公司产量还不大,且当时也能从熊蔚兰手里要来优惠价,并没有去对瓷砖的成本作过多的精打细算,可现在产量翻了几番,每个月用于购买瓷砖的钱就接近百万,虽然现在自己公司的产品利润空间足够大,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历来就是商人的本性,省下来的就相当于是赚到的。
按林强之前的经验,如果真的跟吴记明合作,就按现有的产量来算,光是瓷砖的采购,每个月就能省下至少二十万元!
“师兄,我跟中原陶瓷的李伟全老总是多年朋友了,他们厂的瓷砂都是由我供货的,你需要简约牌瓷砖尽管说,我可以拿到比市面优惠的价钱。”吴记明给大家递了烟,道。
“记明,我多年前曾跟源潭的几个瓷砂老板合作过。那时你应该刚刚从学校出来吧?你有听说过一个叫潘炳申的瓷砂老板吗?”林强问道。
潘炳申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凤城有名的瓷砂大老板,风光无限,林强下海之初曾跟他有过深度合作,只是后来两人同时遭遇商海暗礁,摔了大跟头,经历了人生最低潮苦难的日子,所幸两人患难之中见真情,互相鼓励,终于凭各自努力,重新站了起来。
老潘文化程度不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典型的暴发户,抓住了经济改革的机遇,靠胆识和冲劲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涉足陶瓷原料行业,倒卖瓷砂成就了自己的一个事业高峰。林强则是典型的儒商,有着敏锐的商业触角和超凡的商业信息捕捉能力,深得老潘的欣赏和器重,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师兄你说的是源潭潘胖子是吧?我有听说过,不过在我出道之初,老潘就因为发票的事摔了大跟头,现在风光不再了。”吴记明道。
林强:“我那个时候开了个抛光厂,绝大多数的瓷砖都是老潘提供的。还有一个是叫罗恒的瓷砂老板,你也认识吧?”
“当然认识了,罗老板现在的瓷砂都是经由我手出货的。”吴记明笑着道:“说起这个罗恒,我跟他还有过一段交锋呢。”
原来,罗恒当时的瓷砂场是跟吴记明的瓷砂场紧挨着的,罗恒的瓷砂场开采得早,资源逐渐枯竭,便想着扩大开采范围,最终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冲突,吴记明当时已经在高桥镇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绝不允许源潭镇的罗恒越界争食了,当下便划出了红线,勒令罗恒不得逾越。罗恒也知道吴记明招惹不得,只好认怂。后来吴记明越做越大,不但垄断了高桥镇绝大部份的瓷砂开采,财大气粗的他还开始现金低价强行收购其他瓷砂场开采出来的瓷砂,自己再转手高价供货给陶瓷厂,从中大赚差价。许多实力不济的瓷砂老板慑于吴记明的势力,同时也看在现金的份上,纷纷变成了吴记明的供货商,罗恒也因为资金压力所逼,成了其中的一员。
“记明,之前我跟他们两人曾合作过很长时间,总的来说是合作愉快的。只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你们都是以抵帐形式开出来的提货单,厂家经常会以次充好,把那些小色号的货品用来应付你们,有时甚至把一些仓底货混进去。当时我只是做抛光加工,对瓷砖的质量要求不高,但现在是做高档的彩雕背景墙,对瓷砖的色差、平整度和尺寸大小要求很严格。”林强道。
吴记明:“师兄你放心,凭我跟厂里的关系,绝对保证拿到的都是优等品,如果有质量问题,我这边负全部责任。”
林强:“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至于价格,我们现在是跟佛山那边的总经销签的购销合同,价格要比市面优惠不少,不知道记明你这边能优惠多少呢?”
吴记明:“师兄你也是这方面的老行尊了,按照现在的行规,我给凤城那里的陶瓷商铺的价格都是出厂价的八折,师兄你们要的量不小,我们也算是有缘,这样好不好,我给师兄出厂价七折的优惠,货到付款,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