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编第一个环节其实是最困难的,一大群的炮灰,他们都是从各个战场一路溃逃的老兵,如同乞丐一样,连吃饭都成问题,仿佛丢失了灵魂。
看到这样一群人,如果忽略他们上破旧的军装,你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是一群军人。
但一听说要组建远征军,能拿到先进的装备,能打胜仗,他们的魂马上就回来了,加入远征军,誓死要与鬼子决战,这样的精神让人看着可笑,但却打心眼里佩服。
那也是二战时期中国的魂,不管失败多少次,但中国人绝对不缺乏赴死抗战的勇气。
而在小说中,作者兰晓龙也极尽笔力,用大量的文字去表现。在连续剧中,导演也用两集半的时间去表现。
可李书枫现在是要拍电影,这部分戏最多花费二十分钟,所以很多情节都必须删除,但又不能丢了那份味道。
所以,为了表现出原著中的那种味道,李书枫添加了一个角色——战地记者,可以通过记者的采访、口述、心里感想来表达。
而且,这场战斗是中国出人,英国美国出钱出枪,为了欧美国家的观众更加有代入感,李书枫把这位战地记者定位为美国记者,也符合当时的美国支持抗战的时代情况。
“记者,最好是女人,通过女人在战场上情绪的变换,观众会更有代入感,这个记者就叫尼雅。”
敲定计划,李书枫又开始回忆角色,炮灰中有几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
孟凡了,自称小太爷,绰号烦啦,炮灰中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家伙,外表是一个极度个人主义的家伙,内里也是一个极度关心战友且敢死的主。
小说和连续剧中他就是主角,由他的心理活动阐述了当时的抗战情况,以及炮灰们的各种心态。
阿译,军官培训班出来的少校,是这群人中官最大的,也是唯一没有上过战场的,企图用他那不存在的能力唤醒炮灰们丢失的战魂。
这家伙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的,整天嗷嗷叫着要上战场,带着部队打回上海,但一上战场就原形毕露了,拿着枪都打摆子。
兽医,用孟烦了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能把脚气治到截肢的半吊子兽医。不过别看这老爷子治人不行,但却是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主,心里跟明镜似的。
迷龙,东北兵,口头禅是撇犊子、整死他,当起黑市老板,炮灰们中唯一有钱有粮的家伙,想欺负谁就欺负谁,猫见了他都得打一哆嗦。可别看他什么也关心似的,等远征军要出发,这家伙马上扔掉店里的钱粮,嗷嗷地上战场了。
不辣、蛇屁股、豆饼、李乌拉……这些角色,一个都不能少,另外还要出场的有川军团团长虞啸卿,偶像是岳飞岳爷爷,有真实才干,也很好战,用他的话说,仗到这份上,中国再没有无辜的军人的,所有都该去死,去死在战场上。
另外,还有他的警卫连连长张立宪、喜欢耍风琴勾引妇女的何输光、李斌、余治。
最后就是女支女小翠,孟凡了的女人,她的存在穿插了感情戏,阐述战争中的爱情,这样才更有代入感。
敲定了剧情,敲定了人物,李书枫打开电脑开始动手,可一只手打字的速度和蜗牛没有什么区别,只能喊道:“宝贝,过来帮忙。”
看到他郁闷地坐在电脑前,茱莉亚那会不明白:“让我帮忙也行,不过要好处。”
李书枫笑道:“宝贝,我整个人都送给你了,你还能要什么好处?”
茱莉亚可爱地眨了眨眼睛:“貌似,我只得到几分之一哦。”
李书枫不由心虚,茱莉亚笑道:“逗你玩呢。”
然后坐到电脑前:“开始吧。”
李书枫先让她把人物的名字记下来,免得找演员的时候还要重新整理剧本,可一听这名字,茱莉亚就直翻白眼:“没文化真可怕,这都啥名字啊?烦啦、不辣、蛇屁股……有这么乱取名吗?”(我也不知道在英文中这些名字该怎么拼,勿较真。)
李书枫笑道:“这些都是绰号,绰号肯定要有乐子。还有,在我们中国旧社会的农村都有这么一种说话,贱名好养活,叫狗子、狗剩什么的大有人在。”
茱莉亚白了他一眼,懒得跟他争辩,继续打字,可没一会就又停手:“亲爱的,你确定是战争?”
李书枫反被他愣住了:“怎么?”
茱莉亚道:“我怎么感觉像是乞丐中集中营,或者流浪汉集中营啊?”
李书枫道:“这本来就是一群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