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诺在金三角兴起时,几乎沒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所以,也没有人怎么在意他。
但坎诺此时,已是羽翼渐丰。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坎诺在泰缅边境地区建立了一支千人的武装,使缅甸与泰国接壤的一个地带成为其经营心,坎诺控制了十多个村庄,并选择其一个村,扩建成为一个集镇。这个集镇在一个山谷,四面环山,森林密布,地势险要,水源丰富。这里集居住着坎诺集团的成员及其家属。镇里有几百幢房屋,都是钢筋水泥柱和砖墙結构的平房。屋里有电灯、液化石油气、自来水,还有电视机。镇里有集贸市场、有医院和学校、有广场和寺庙,甚至还有一个足球场。镇子里也有武器库、军事训练场。坎诺利用出卖毒品所得暴利,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彪悍的武装。因为坎诺深知,在金三角这样复杂的地界,没有枪杆子没有一切。坎诺这支以缅甸山地少数民族青年人为主的军队,在职业军事教官的训练下,战斗力日益增强。坎诺治军威恩并重。平时待人随和,尽管贩毒无数,本人却不吸毒,也不准其部下吸毒。规定任何人发现其部下吸毒均可当场处决。坎诺的军队实行供给制,每个士兵每月发给津贴。层以官员按职务大小在海洛因提炼厂戓其他经营占有股份,按股分红。因此坎诺的手下经济都十分宽裕,所以大多人都死心塌地为坎诺卖命。当然,坎诺也曾受到过政府军的围剿,但他们耳目众多,消息灵通。当缅军从缅方一侧进剿时,他们溜到泰国;当泰缅军合力围剿时,他们又潜入老挝,加各国政府对他也不是很重视,所以坎诺一直没有什么损失。?坎诺能在金三角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巧妙地利用了金三角长期存在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在羽翼渐丰之后,坎诺听从了他的得力助手平纳的建议,在政治入局,把武装冠名为民族革命军。同时宣称:为山地少数民族同胞的自由独立斗争。他们制造和贩运毒品只不过是为山地少数民族的独立革命运动筹措经费。这样,坎诺由毒袅变成了民族英雄,把从事的制造贩运毒品活动,转化为神圣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过程。因此,坎诺虽然遭受到缅甸政府军的围剿,但却博得了山地少数民族和反政府人士的拥戴。不能否认,坎诺的这种投机行为,也的确是一次颇为高明的,成功的政治突破。他的政治投机,赢得国外一些人的钦佩和承认。据说,美国根据保护人权的原则,曾派遣一个非正式代表团去金三角调查坎诺的民族独立革命运动和贩毒之间的关系。后来在这个美国代表团的考察报告,竟然充满了对坎诺的同情。此时,坎诺的生意越做越大,势力开始进入泰国。坎诺的生意进入泰国以后,金三角的毒品发展更快,产量大幅度升。坎诺还利用泰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与西方国家关系密切等有利条件,把毒品改由曼谷出口。使泰国毒品问题日趋严重,使泰国国内外对泰国政府的批评纷至沓来。坎诺的生意引起了泰国政府的极大忧虑和不安。泰国前总理指出: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一形势,一直认为坎诺只是小小的集团,不见有什么危害。好像人身的肉瘤,开始时以为是普通肉粒,但现在终于变成癌了。这对我国是十分危险的。为了把坎诺的生意驱逐出泰国国境,泰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1978年,几百名泰、缅军队乘美国提供的直升飞机对坎诺在泰国的基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扫荡;之后,泰国政府又悬赏坎诺的头颅;泰国军警组织特遣队深入坎诺在泰国的基地擒拿坎诺,但未成功。后来,泰国军警又搜查了坎诺在曼谷的住宅,也未能发现坎诺的踪影。再后来,在美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泰国军队出动重兵,一举占领了坎诺在泰国的基地,将坎诺的主力赶进缅甸。然而,坎诺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他指挥部下抵抗了一阵之后,派出小股武装和泰国军警打起了麻雀战来。他先派部队从缅泰边境过河袭击夜赛县和液湛市的警察署和泰化农民银行,打死多名警察和平民,烧毁汽车多辆;之后又多次派兵烧毁在公路行驶的汽车,闯入村庄洗劫农户,使得居民纷纷关闭门户,游客绝迹。坎诺还扬言将派兵进攻清莱府,洗劫清迈市。坎诺的几次袭击和恫吓,使泰国北部城镇风声鹤戾,居民纷纷南逃。甚至联合国肃毒组织清迈办事处和美国驻清迈领事馆也恐惧不安,将家属及一般工作人员撤到曼谷,并要求泰国军警对其留在清迈的机构加强保护。之后,坎诺并沒有釆取任何行动,而是息事宁人,一年多沓无音讯。直到二年后,其大名才又出现在泰国的一家报纸。为了向外界树立自己的形象,宣传自己的主张,坎诺会见了这家报的记者。坎诺声称:
多年以来,我们着手民族独立革命运动,我们号召脱离缅甸争取独立,并希望缅甸能承认我们。但是,我们不仅没有获得解放,反而遭到逮捕和监禁,于是被迫拿起武器来。最初我们只有几十个人。今天,我们已经成了正规部队。缅甸想把我们征服,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地非常富庶,有森林、有金、铜、铀等矿藏,有玉石、红宝石,还可以发展农业。我们愿向他们出口,也需要援助,因为我们什么都缺。没有医生,没有药品,没有教员,也没有学校。我曾写信给仰光政府,想和他们谈判做生意,结果他们却派大军来围剿我。既然他们不给我们和平,那战斗吧!我愿我的人民幸福。我们生产鸦片、出卖鸦片是为了支持我们的战争,赢得我们的战争。。我们的心是勇敢无畏的。?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