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第2 / 2页)

甲都没有都头,只有李诚中和姜苗两个队官,但十个伙长都明白谁是老大,所以都将眼光看向李诚中,等着李诚中训话。李诚中回忆着以前在部队当兵时连长训话时表情和神态,照搬了一番老连长的训话内容。他手舞足蹈的比划半天,却只看到新兵们面面相觑的茫然眼神,明白自己的训话没有起到效果,他不禁有些泄气,便讪讪的让大伙儿回舍歇息。

整训!一定要整训!本想过回“连长”瘾头却终告失败的李诚中憋了口气,回到自家军帐中,开始琢磨起训练这批兔崽子的方法。体能、纪律、队列通通要练!他冥思苦想着当年被部队折磨的一应经历,开始闭门写起了训练大纲。

一夜之后,这份漏洞百出的训练大纲被捣鼓了出来,当李诚中打算进一步修改增益时,却被紧急召到了中军,同行的还有姜苗。

中军衙堂就在大营偏西的位置,紧邻西校场,衙堂房子不多,一溜平楼围城一个小院。兵马使另有住所,位于平州城内,但周知裕家眷都在幽州,此刻又当募军之时,诸事纷乱,便一直住在这里。

李诚中和姜苗随赵在礼进了正堂后,就见堂上坐着两人,正是平州刺史张在吉和兵马使周知裕。张在吉身后还站立一个年轻儒生,正在和周知裕说着什么。一见李诚中和姜苗进来,周知裕随手一指,让两人坐了,便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有紧急军务,你们且听一下。”张在吉向身后的儒生示意,那儒生便将事情向李诚中又说了一遍。原来就在两日前,契丹游骑破了榆关!

榆关一直是平州备边的重要关口,一道长墙将关内关外分作两边,可以说关系着平州地方的安稳。把守的虽然是南征后留下的几十个老弱镇兵,但一则城墙坚固,二则关外胡骑不擅攻城,向来只有骚扰之忧,而无丢失之虞,却不知此番怎么就被契丹人攻破了。契丹人破关后大肆劫掠了一番,才退出关外,这可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自从大唐立了营州都督府以来,关外向来就是唐军立威的牧场,胡人一直臣服于大唐铁蹄之下,不敢多有造次。天宝变乱后,虽然此地被藩镇所据,虽然渐渐废弛了营州都督府,但对关外的掌控也没有削弱多少。就算是大帅刘仁恭登上节度使之位后,卢龙军的军威仍然压得胡人不敢有分毫染指关内的奢望。可一切都坏在了南征上……

儒生说到这点时,张在吉忍不住叹息不已,周知裕更是狠狠将手掌拍在了案几上。等儒生说完,周知裕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关城无人把守,已成平州大患。契丹人不知平州内情,是以劫掠之后匆匆退了出去,一旦狼子再次入寇,便可直指平州腹心,实为大患!某欲让你二人领手下先行,抢回关城,你们看可有什么要求?”

李诚中心里也明白了,现在平州军还在新募时期,除了中营两个都外,只有左营甲都的两个队算是编制满员,这先锋一事,也只有他们来担当了。李诚中瞟了一眼姜苗,见姜苗向自己点头示意,便干脆直截了当应了下来,只是要求拣选上好的兵刃甲具。

周知裕也知道李诚中的为难,新兵刚入营不到两天,就让人家开赴边关,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见李诚中答允得很爽快,心下甚慰,便命李诚中检校了甲都都头,总领两队。这个检校是暂代的意思,也就是说李诚中现在是临时的都头。但看周知裕的样子,“检校”两个字是暂时不会拿走的,也就是说,只要李诚中立了功,周知裕就会向节度府保举他为甲都都头。

张在吉对此忧心忡忡,着急着让李诚中赶赴榆关,自然完全配合。按照李诚中的要求,他命人从府库中拣选出十二具皮甲,三十副刀盾,五十杆套了铁枪头的木枪,以及十张弓和几十匣羽箭,匆匆送到了甲都的军舍,这已经是平州府库内尚存军甲的三成了。同来的还有一支五十名青壮组成的民夫营,押着十辆马车,车上装载着送来的一应军甲器具和粮秣物资,带队的正是中军堂上见过的那名儒生,看样子是催促李诚中立刻出。

儒生拱手道:“陪戎姓李?未敢请教大名。”

李诚中将自己名字说了,也还礼请教对方名姓。

那儒生道:“某姓冯,名道,目下辟于张使君府中为佐吏,陪戎唤某可道便是。不知陪戎的字……”

佐吏的意思比较笼统,一般而言就是幕僚参赞,属于未入流的吏员。但李诚中却不敢小看对方,这种跟随刺史的幕僚,或许是因为年轻,或许是因为声名不彰,不能正式入职是常有的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话语权。因此连忙道:“某尚未有字。”

儒生点了点头,也不说别的,便在一旁等候李诚中下令。李诚中仔细咂摸着“冯道”这个名字,似乎听说过,却又没什么太多的印象,便暂时不去想了,只是命令甲都左队、右队立刻整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