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到此看书兄的打赏.
赵在礼和周坎终于会合到了一起,燕军步骑开始向南合力突围。
周坎指挥步卒以枪兵都为箭头,将前路上重形成的拦截一条条撕碎,遇到抵抗较为激烈者,则辅以弓箭营大箭打击。对于尾随身后的敌军,则以刀盾兵迭次防御,确保整个前进的攻击阵型不变。
赵在礼指挥骑兵严密伴随在周坎两侧,既为拓宽大军的阵型空间,也可随时上前相助,有时候驱逐逼迫太近的敌军骑兵,有时候干脆直接跃马冲向那些暴露出弱点的拦截阵列。
周德威早已从高地上下来,亲自领着牙军和各军军头紧跟在包围圈外,传令兵令旗如飞,调动着周德威目视范围内、目视范围外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在燕军的前路上布下一道道拦截,在燕军左右两翼和阵尾组织起一次次袭扰。
令周德威诧异的是,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敌军竟然始终没有崩溃,虽然看得出来,对方支撑的很艰难,但每次看似摇摇欲坠之时,却总是又极为勉强的维持了下去,反倒令自己的部下伤亡不少。
燕军的强悍令周德威加小心,他决定把围困的过程继续延长下去,让燕军返回襄垣的道路成为一条死亡之路,在这条路上耗尽燕军的每一滴血。同时,周德威也做好了燕军创造一路突围十余里的奇迹,为此,他再次向李嗣昭和李嗣源遣使,请他二人务必立刻率军跟上自己。
周德威的打算是,如果燕军真能够坚持到襄垣,对自己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襄垣守军敢开城接纳的话,就顺势攻入城中;如果襄垣守军不敢开城,那么坐视友军被聚歼于城下。这一事件也会极大地打击守军士气。
看着包围圈中的燕军拼死向南突围,周德威已经开始考虑下一步的作战方略了。毋庸置疑,按照李嗣源所云,安重诲部奇袭黎城、潞州的计划应当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就算没有能够攻下黎城或者潞州,但至少已经彻底打乱了燕军在潞州战场的部署,否则燕军决不会被自己围在这里。
周德威考虑的是,拿下整个潞州后,便等于将燕王李诚中困在了长平通道,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做呢?是从北方继续向南。一直打穿长平通道,打到高平?还是坐视燕军和诸侯联军在高平对峙?亦或是干脆率军通过滏口陉,直扑河北?
周德威神态轻松的遐想着下一步作战方略,周坎和赵在礼则指挥着燕军一步步向南突围。燕军士卒浴血厮杀,每一次前进,都付出了艰辛的厮杀,忍受着重大伤亡。周坎和赵在礼甚至不敢命令大军停驻歇息,战至此刻,将士们已经是靠着血勇之气和惯性作战了。一旦停下来,很可能造成全军溃散。
除了鼓动和维持士气外,周坎和赵在礼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们刚刚杀出南沟河,便发现军辎补给严重不足。箭矢的消耗超过了一大半。弓箭营每一名箭手配备的羽箭已经不足五枝;盾牌、木枪、横刀的折损也非常严重,许多都队出现了空手的士卒;另外,伤兵没有办法携带,所有受伤的士卒都舍弃在了原地。等待他们的结果令人不忍去想……
出了南沟河,便进入了开阔的襄垣盆地,大军离襄垣还有十里。这十里地对于燕军来说,似乎显得极为漫长。
周坎已经略显狂暴和焦躁,他不停的赶到赵在礼身边,大声质问“还要走到什么时候”?赵在礼每次都舔着干燥的嘴唇,向四处张望。
再向前杀了三里地,周坎换了一句问话,他不再问“还要走到什么时候”了,他问,能不能不要一起死?周坎让赵在礼立刻率领骑兵冲出去,由他带步卒在后掩护,论有没有援兵,此刻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不能再耽搁下去了,继续耽搁下去的后果就是步骑一块儿死!
向前的攻击势头越来越力,后阵掉队的士卒越来越多,已经出现被三王联军俘虏的成建制部队,至少有三个伙的编制在刚才的一会儿工夫中抛下了刀枪。周坎不怪他们,连续苦战大半天,水米未进,很多人连家伙都握不住了,这还怎么打下去?
周德威眯着眼睛注视着战场上的一切,他知道这股被包围的燕军完了,当抛下兵刃的敌军以伙出现的时候,用不了多久,投降的规模就会扩大到队、都,当出现成百成百的俘虏时,敌军必然崩溃。